社会科学辑刊 ›› 2016 ›› Issue (5): 38-46.

• 社会热点问题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村养老服务协同供给模式建构研究

包先康   

  • 发布日期:2018-07-26
  • 作者简介:包先康,社会学博士,安徽工程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安徽 芜湖 241000)。
  •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15BSH022);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大研究项目(SK2015ZD05);安徽省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14JYXM184)

  • Published:2018-07-26

摘要: 传统的以家庭为主,国家、集体为辅的农村养老服务供给模式出现了严重的失灵,其主要原因是家庭失能、社区失能和政府失灵。依据治理理论,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我们既要激活原有主体——家庭、社区和政府,使之履行应有的职能,又要培育和引进新的主体——养老机构、保险机构和社会组织,以弥补原有主体能力的不足,以此建构一个多主体协同的养老服务供给模式。要建构这样一种新的供给模式,我们需要建构多元主体的协同性认知,实现对多元主体力量的有效整合;而要保证这一模式的有效运行,还要设计出包括协同机制、信息交流与反馈机制、社会市场机制和监督评估机制在内的多项有效的运行机制。最终实现农村养老服务的有效供给,提高农村老人的生活质量,建构健康老龄化农村社会。

关键词: 农村养老服务, 供给失灵, 协同供给, 模式

中图分类号: 

  • C913

〔1〕白维军:《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碎片化”与制度整合》,《经济体制改革》2009年第4期。
〔2〕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http://www.stats.gov.cn/tjsj/tjgb/rkpcgb/qgrkpcgb/201104/t20110428_30327.html,2011年4月28日。
〔3〕世界银行:《中国农村老年人口及其养老保障:挑战与前景》,http://www.document.shihang.org/curated/zh/703791468217,2012年3月13日。
〔4〕Richard R.,Common Goals but Different Roles:The State’s Contribution to the Welfare Mix,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p.18.
〔5〕Norman J.,Welfare Pluralism:Opportunities and Risks in A.Evers and I.Svetlik eds.,Balancing Pluralism:New Welfare Mixes in the Care for Elderly,Aldershot:Avebury,1993,pp.51-66.
〔6〕Abrahomson P.,“Welfare Pluralism:Towards a New Consensus for a European Social Policy,”Current Politics and Economics of Europe,vol.5,no.1(1995),pp.29-42.
〔7〕刘祖云、田北海:《老年社会福利的香港模式解析》,《社会》2008年第1期。
〔8〕雷咸胜、崔凤:《农村养老服务产品的合作供给》,《人口与社会》2015年第3期。
〔9〕王增文:《农村老年人口对养老服务供给主体的社会认同度研究——基于宗族网络与农村养老服务政策的比较》,《中国行政管理》2015年第10期。
〔10〕郭小聪:《政府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00-102页。
〔11〕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周志忍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63-164页。
〔12〕赵静、陈玲、薛澜:《地方政府的角色原型、利益选择和行为差异——一项基于政策过程研究的地方政府理论》,《管理世界》2013年第2期。
〔13〕谢秋山:《地方政府职能堕距与社会公共领域治理困境——基于广场舞冲突案例的分析》,《公共管理学报》2015第3期。
〔14〕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357页。
〔15〕亨利·尼古拉斯:《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张昕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92页。
〔16〕华莱士·E·奥茨:《财政联邦主义》,陈符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16-19页。
〔17〕郑苏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以公益性非营利组织为重要合作伙伴》,《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6期。
〔18〕Spitze,Glenna,Logan,J.R,“Helping as a Component of Parent-adult Child Relations,”Research on Aging,vol.14,no.3(1992),pp.291-312.
〔19〕Chappell,N.L,Aging and Social Care,in Handbook of Aging and the Social Science,New York:Academic press,1990,pp.34-35.
〔20〕Choi T,Robertson P J,“Deliberation and Decision in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A Simulation of Approaches to Mitigate Power Imbalance,”Science,vol.24,no.2(2013) ,pp.495-518.
〔21〕Booher D E,“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Practices and Democracy,”National Civic Review,vol.93,no.4(2005) ,pp.32-46.
〔22〕Neil Gunningham,“The New Collaborative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The Localization of Regulation,”Journal of Law and Society,vol.36,no.1(2009) ,pp.145-166.
〔23〕佟新:《人口社会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65页。
[1] 何文炯. 我国现行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的机理分析及效应提升[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55-62.
[2] 高和荣. 底线公平对西方社会保障公平理论的超越[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63-69.
[3] 高传胜.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策略[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70-76.
[4] 秦明瑞. 系统的逻辑:卢曼理论中几个核心概念的演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77-84.
[5] 何旭明. 社会学质性研究何以具备可推广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85-91.
[6] 王远. 从“民本”到“人本”——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社会保障思想传统与当代变迁[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54-59.
[7] . 养老保障迈入服务时代的制度文化构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41-45.
[8] . 中国失独者贫困状况及救助体系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46-50.
[9] . 社会政策视阈下失独老人社会生活的重新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51-56.
[10] 李凡. 消费文化的兴起与生态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49-53.
[11] 杨凤. 女性主义视域中社会性别建构的两个向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64-67.
[12] 张继军. 守独务同、别微见显:萨义德的“血亲与姻亲”概念——基于修辞学的阐释[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80-83.
[13] 王慧博.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社会融入风险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5): 58-64.
[14] 詹娜. 现代化进程中的姻亲关系审视[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6): 48-50.
[15] 高连克. 德国医疗保障制度变迁及其启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6): 58-62.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林毅夫, 付才辉.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吉林振兴发展研究——《吉林报告》分析思路、工具方法与政策方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 -16 .
[2] 张可云. 论老工业基地的内部“缺新”与外部“有新”——成因、适用理论与振兴新思路[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21 -29 .
[3] 王塑峰, 纪玉山. 东北重化工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思考——基于综合竞争优势理论的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30 -41 .
[4] 尹志超, 杨超. 夫妻相对收入与幸福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42 -50 .
[5] 孙巍, 王亚君. 中国服务业生产率的动态演化机理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1 -59 .
[6] 张一兵. 义肢性工具模板和符码记忆中的先行时间——对斯蒂格勒《 技术与时间 》的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60 -65 .
[7] 张亮. 斯图亚特·霍尔的理论创新道路析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66 -72 .
[8] 孙琳. 论置身性解释学:在现象学与辩证法之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73 -78 .
[9] 胡大平. 哈维的空间概念与历史地理唯物主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79 -86 .
[10] 卓承芳. 维希留“速度—空间”观刍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87 -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