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6 ›› Issue (6): 106-112.

• 中外关系史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朝贡与条约之间:近代东西方国际秩序的并存与兼容

李云泉   

  • 出版日期:2016-11-15 发布日期:2018-07-26
  • 作者简介:李云泉,历史学博士,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 济南 250014)。

  • Online:2016-11-15 Published:2018-07-26

摘要: 东亚历史上的朝贡体制是由中心与边缘构成的一个松散的国际秩序,不仅因时空变换而具有差异性和虚实之别,而且缺乏西方意义上明晰的权利与义务的界分。近代以降,列强对东亚的入侵和条约体制的确立,引发东西方两种不同国际秩序的碰撞。但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内,这两种国际秩序并非简单的对立冲突关系,更重要的是二者彼此渗透与兼容的“过渡相”,无论在东亚国际关系还是中西关系中皆有所体现,且一时难分高下。故而若一味用西方现代话语解读源远流长的东亚国际秩序并予以价值评判,容易掩盖东亚世界的历史实相。而东亚国际秩序的崩解,也不仅仅是列强武力侵略的结果,它还与东亚世界内部国际法知识的普及、民族主义思潮的涌动、国家自我意识的凸显等因素密切相关。

关键词: 朝贡, 条约, 国际法, 并存与兼容

中图分类号: 

  • K248

〔1〕《朝鲜王朝实录·仁祖实录》卷49,仁祖二十六年二月壬辰、九月辛巳;《朝鲜王朝实录·孝宗实录》卷9,孝宗三年九月癸酉,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点校本。
〔2〕王赓武:《小帝国的辞令:宋代与其邻国的早期关系》,《王赓武自选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61-82页。
〔3〕〔12〕王赓武:《明初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背景分析》,费正清主编:《中国的世界秩序:传统中国的对外关系》,杜继东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57、56页。
〔4〕费正清:《一种初步的构想》,费正清主编:《中国的世界秩序:传统中国的对外关系》,杜继东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2页。
〔5〕张廷玉等:《明史》卷63《乐三》,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568页。
〔6〕康熙《大清会典》卷72《礼部·主客司》,《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七十二辑,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2年,第1a页。
〔7〕李云泉:《话语、视角与方法:近年来明清朝贡体制研究的几个问题》,《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4年第2期。
〔8〕巴里·布赞、理查德·利特尔:《世界历史中的国际体系——国际关系研究的再构建》,刘德斌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04页。
〔9〕马士、宓亨利:《远东国际关系史》,姚曾廙等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第50页。
〔10〕马克思:《俄国的对华贸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9页。
〔11〕韩毓海:《五百年来谁著史:1500年以来的中国与世界》,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年,第108页。
〔13〕滨下武志:《中国、东亚与全球经济:区域和历史的视角》,王玉茹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10-111页。
〔14〕《阿礼国爵士致斯坦利伯爵文》(1869年2月5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编:《清末教案》第6册,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81-282页。
〔15〕陶文钊主编:《费正清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5-56页。
〔16〕《清穆宗实录》卷252,同治八年二月癸卯,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506页。
〔17〕张登桂等:《大南实录》正编第四纪卷50,东京:庆应义塾大学,1961—1981年,第8页。
〔18〕许文堂:《十九世纪清越外交关系之演变》,《“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4期,2000年12月。
〔19〕〔20〕〔21〕〔22〕张振鹍主编:《中法战争》(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50、383、148、338-339页。
〔23〕〔25〕郭挺以、李毓澍主编:《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卷2,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2年,第29、246页。
〔24〕权赫秀:《东亚世界的裂变与近代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9页。
〔26〕《朝鲜王朝实录·高宗实录》卷13,高宗十三年二月乙丑,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点校本。
〔27〕王彦威、王亮编:《清季外交史料》卷4,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29-30页。
〔28〕〔30〕〔31〕郭廷以、王聿钧主编:《中法越南交涉档》(一),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第158、213、247页。
〔29〕张登桂等:《大南实录》正编第四纪卷66,东京:庆应义塾大学,1961—1981年,第41-42页。
〔32〕陈荆和编注:《阮述往津日记》,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0年,第9页。
〔33〕故宫博物院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2,北平:故宫博物院,1932—1933年,第31-32页。
〔34〕〔35〕故宫博物院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3,北平:故宫博物院,1932—1933年,第13、18页。
〔36〕〔37〕郭廷以、李毓澍主编:《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卷3,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2年,第982、984页。
〔38〕《朝鲜王朝实录·高宗实录》卷19,高宗十九年十月庚午,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点校本。
〔39〕冈本隆司:《属国与自主之间——近代中朝关系与东亚的命运》,黄荣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第442-443页。
〔40〕郭海燕:《论传统中朝宗属体制与清国外交策略的关系——以分析清国处理巨文岛事件为中心》,陈尚胜主编:《儒家文明与中韩传统关系》,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90-304页。
〔41〕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第34册(信函六),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96页。
〔42〕郭廷以、李毓澍主编:《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卷4,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2年,第1826页。
〔43〕王彦威、王亮编:《清季外交史料》卷67,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27页。
〔44〕张启雄:《外蒙主权归属交涉,1911—1916》,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5年;张启雄:《东西国际秩序原理的冲突——清末民初中暹交涉的名分冲突》,《历史研究》2007年第1期。
〔45〕川岛真:《中国近代外交的形成》,田建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99页。
[1] 吴大昕. 明代杂职官员出身考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26-136.
[2] 赵轶峰. 世界大变迁与明清中国——对现代早期东西方历史进程的再思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143-152.
[3] 杨向艳. 议狱缓死:万历朝续妖书案之皦生光狱始末[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159-165.
[4] 陈宝良. 明代中后期的官场生态与官场病的形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26-136.
[5] 叶锦花. 明代盐场制度变革与州县赋役调整——以福建同安县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37-144.
[6] 庞乃明. 欧洲势力东渐与晚明学术流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45-153.
[7] 齐畅. 阁臣、宦官与万历朝国本之争——以京师《东岳庙碑记》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16-120.
[8] 展龙. 明代廪生释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2): 137-147.
[9] 叶锦花. 明代灶户宗族生计变革与祖先故事演变——以石狮铺锦黄氏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6): 140-151.
[10] . 刘基《郁离子》书名探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137-138.
[11] . 从银、力差的变迁看明代均徭法的演化路径——以浙江地区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4): 108-109.
[12] . 明初磨勘司考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4): 120-128.
[13] . 张居正主政时期水利事业的管理与运营——以黄、淮、运和三吴水利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148-158.
[14] . 《明史》万稿与王稿类传的异同[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159-164.
[15] . 雅俗兼备:明代士大夫的生活观念[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2): 136-145.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林毅夫, 付才辉.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吉林振兴发展研究——《吉林报告》分析思路、工具方法与政策方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 -16 .
[2] 张可云. 论老工业基地的内部“缺新”与外部“有新”——成因、适用理论与振兴新思路[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21 -29 .
[3] 王塑峰, 纪玉山. 东北重化工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思考——基于综合竞争优势理论的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30 -41 .
[4] 尹志超, 杨超. 夫妻相对收入与幸福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42 -50 .
[5] 孙巍, 王亚君. 中国服务业生产率的动态演化机理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1 -59 .
[6] 张一兵. 义肢性工具模板和符码记忆中的先行时间——对斯蒂格勒《 技术与时间 》的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60 -65 .
[7] 张亮. 斯图亚特·霍尔的理论创新道路析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66 -72 .
[8] 孙琳. 论置身性解释学:在现象学与辩证法之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73 -78 .
[9] 胡大平. 哈维的空间概念与历史地理唯物主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79 -86 .
[10] 卓承芳. 维希留“速度—空间”观刍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87 -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