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6 ›› Issue (6): 131-140.

• 百年文学学术史案研究·郭绍虞专题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文学的自觉”与“文以载道”的错位——从郭绍虞的相关研究说开去

刘锋杰   

  • 出版日期:2016-11-15 发布日期:2018-07-26
  • 作者简介:刘锋杰,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 苏州 215123)。
  •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BZW002)

  • Online:2016-11-15 Published:2018-07-26

摘要: 郭绍虞创造了“文以载道”的研究范式,不过,也因铸成此范式的模型是现代的,会与古代文论的实际及其功能产生某些矛盾与冲突,体现出“文学的自觉”与“文以载道”之间的内涵错位。正是受现代文学观念的支配,郭绍虞建构了不同的文道关系图景,即“三派四类型”说。郭绍虞从现代文学观念出发研究文道关系,建构文道关系范式,正是现代学术的必然生产方式。但这种“以新释旧”的方法本身需要反思与检讨。问题出在文道关系可以在两个相区别的论域中展开,一个是古代的论域,探讨文道关系的原生面貌与功能价值;一个是现代的论域,探讨哪种文道关系才符合现代文学观念。若要解决好“文学的自觉”与批评史及“文以载道”研究之间的错位问题,必须承认运用现代文学观念不能完成解释古代文学现象的任务。古代之文与现代文学之间存在如下三种基本区别:其一,从本源看,古代之文是“天地之文”,现代文学是“审美之文”;其二,从功能看,古代之文是教化之文,现代文学是怡情文学;其三,从主体看,古代之文是担当之文,现代文学是体察之文。我们认为,可形成两种并行不悖的文学思想史研究类型,一类以现代文学观念为准绳,像陈钟凡、郭绍虞那样,写的是“中国文学批评史”,将不符合现代文学观念的文类与思想压缩或淘汰掉,写出历史上审美文学思想的生成与发展;一类是明了现代文学观念,但以古代文学观念为范围,像曾毅、谢无量那样,可写的是“中国古代文论史”,在“杂文学”观念下兼容并包“纯文学”文学现象,同时写出两种文学现象的生成与发展。

关键词: 文学的自觉, 文以载道, 郭绍虞, 古代之文, 现代文学观念

中图分类号: 

  • I206.09

〔1〕布迪厄:《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刘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273页。
〔2〕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李平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1-22页。
〔3〕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75页。
〔4〕王国维:《文学小言》十六,《王国维文集》第1卷,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29页。
〔5〕鲁迅:《摩罗诗力说》,《河南》1908年第2-3期。
〔6〕周作人:《论文章之意义暨其使命及中国近时论文之失》,钟叔河主编:《本色·文学·文章》,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7页。
〔7〕〔8〕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526、524页。
〔9〕程千帆、曹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导读》,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6页。
〔10〕阮元:《文言说》,郭绍虞、王文生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587页。
〔11〕王瑶:《中古文学史论》,《王瑶文集》第1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98-99页。
〔12〕吴光正、罗媛:《中国文学史学术档案》,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29页。
〔13〕〔14〕〔15〕〔16〕〔17〕〔18〕〔19〕〔20〕陈钟凡:《中国文学批评史》,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4、4、29、10、10、60、94、112页。
〔21〕〔22〕郭绍虞:《文学观念与其含义之变迁》,《东方》1927年第25卷第1期。
〔23〕〔24〕〔25〕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文与道的问题》,《武汉大学文哲季刊》1930年第1卷第1期。
〔26〕〔28〕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289、299-303页。
〔27〕〔29〕〔31〕〔32〕〔34〕〔36〕〔41〕〔42〕〔43〕成复旺等:《中国文学批评史》(二),北京:北京出版社,1987年,第188、196、315、322、347、357-359、397、411、411页。
〔30〕〔33〕〔35〕〔37〕〔38〕〔39〕〔40〕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31、45、67、113、110、111、117页。
〔44〕钱钟书:《中国文学小史序论》,《国风半月刊》1933年第8、11期。
〔45〕朱自清:《论严肃》,《朱自清全集》3,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138页。
〔46〕朱自清:《诗文评的发展》,《朱自清全集》3,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25页。
〔47〕〔48〕朱自清:《日记(1933年)》,《朱自清全集》9,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237、213页。
〔49〕刘勰:《原道》,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1页。
〔50〕欧阳修:《廖氏文集序》,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615页。
〔51〕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栾保群、吕宗力点校:《日知录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079页。
〔52〕周作人:《情诗》,《自己的园地》,长沙:岳麓书社,1987年,第51页。
〔53〕程颐:《二程集》,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39页。
〔54〕顾炎武:《与人书十八》,《顾亭林诗文集》,华忱之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96页。
〔55〕顾炎武:《与人书七》,《顾亭林诗文集》,华忱之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92页。
[1] 夏中义. 苏联模式与郭绍虞“学科变异”——对1959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作思想史解码[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22-130.
[2] 何旺生. 论郭绍虞的“保存古人的面目”——作为一种诠释范式[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41-147.
[3] 洪树华. 近百年来"诗言志"阐释的回顾与展望[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5): 157-162.
[4] 殷晓燕. 文化语境与 “文学经典” 的释义——宇文所安对中国文学经典的解构与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3): 230-233.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林毅夫, 付才辉.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吉林振兴发展研究——《吉林报告》分析思路、工具方法与政策方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 -16 .
[2] 张可云. 论老工业基地的内部“缺新”与外部“有新”——成因、适用理论与振兴新思路[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21 -29 .
[3] 王塑峰, 纪玉山. 东北重化工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思考——基于综合竞争优势理论的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30 -41 .
[4] 尹志超, 杨超. 夫妻相对收入与幸福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42 -50 .
[5] 孙巍, 王亚君. 中国服务业生产率的动态演化机理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1 -59 .
[6] 张一兵. 义肢性工具模板和符码记忆中的先行时间——对斯蒂格勒《 技术与时间 》的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60 -65 .
[7] 张亮. 斯图亚特·霍尔的理论创新道路析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66 -72 .
[8] 孙琳. 论置身性解释学:在现象学与辩证法之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73 -78 .
[9] 胡大平. 哈维的空间概念与历史地理唯物主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79 -86 .
[10] 卓承芳. 维希留“速度—空间”观刍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87 -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