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8 ›› Issue (1): 173-182.

• 百年文学学术史案研究·钱锺书专题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诗史说”:钱锺书的“弃”与王国维的“续”

刘锋杰   

  1. 苏州大学文学院
  • 发布日期:2021-01-04
  • 作者简介:刘锋杰,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安徽 芜湖 241001),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 苏州 215123)
  •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BZW002);

  • Published:2021-01-04

摘要: 钱锺书的"区别即本质"执于区别而乏于联系,难免偏向一隅,此述五点以供讨论:其一,"诗史"概念只是文学与历史关系的一种独特概括,并非用来说明文学没有审美规律。其二,如果没有认识到文学形式在文学之所以是文学的规定中具有决定作用,只把"诗史"之作变成"押韵的历史文件",当然算不得文学。其三,"历史"不等于"历史学",一般所说的"历史"指历史活动本身,所以是个别现象而不涉及历史规律的表现,正如钱锺书所说的"历史"只是"表面的迹象"。其四,没有认识到"诗史"与"以诗证史"的准确内涵。其五,用批评"诗史"来削弱文学反映论的权威性,未必能够奏效。王国维的诗学思想,或可弥补一二。他在诗与历史关系的论述上相当通达,并近乎提出了"曲史"概念,倒是实在地丰富了"诗史"传统。王国维反对传统的政教文学思想,强调文学不能受制于政治而失去自主性。"诗史说"是一种介入现实政治的诗学,又是一种创造人类理想生活的诗学。但不论如何认识与评价"诗"与"史"的关系,"诗史"所体现的应当是一种审美精神,它所表示的是"历史成诗",而不是简单化的"诗载历史"。?

关键词: 钱锺书;王国维;“诗史说”;文学审美论;

中图分类号: 

  • I206.09
[1] 夏中义. 苏联模式与郭绍虞“学科变异”——对1959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作思想史解码[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22-130.
[2] 刘锋杰. “文学的自觉”与“文以载道”的错位——从郭绍虞的相关研究说开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31-140.
[3] 何旺生. 论郭绍虞的“保存古人的面目”——作为一种诠释范式[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41-147.
[4] 任慧. 邺下文人集团领袖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2): 195-199.
[5] 张晶. “神不灭”论与魏晋南北朝文艺美学中的重“神”思想[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3): 124-130.
[6] 方锡球. 许学夷“诗体”论的文化整合特点[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3): 131-137.
[7] 徐桂秋. 论孟子与先秦诗学阐释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3): 138-141.
[8] 洪树华. 近百年来"诗言志"阐释的回顾与展望[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5): 157-162.
[9] 靳义增. 跨文明文论的异质性与变异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1): 217-220.
[10] 夏中义. 第三种活法的诗魂存根——打通《槐聚诗存》与钱锺书学案的深层经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1): 164-172.
[11] 宛小平. 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朱光潜、钱锺书谈艺比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1): 183-189.
[12] 殷晓燕. 文化语境与 “文学经典” 的释义——宇文所安对中国文学经典的解构与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3): 230-233.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