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8 ›› Issue (3): 102-109.

• 民法立法与完善 • 上一篇    下一篇

民法典编纂中可预见规则的表达

刘艳萍   

  • 发布日期:2018-07-24
  • 作者简介:刘艳萍,法学博士,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吉林 长春 130012)。
  •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5AFX017)

  • Published:2018-07-24

摘要: 民法典编纂需要从理论和实务两个方面对基本原理进行反思和评判。传统的可预见规则由两个具体规则构成,通常信息所产生的损害可赔偿,而特殊信息产生的损害未经传递时不可赔偿。事实上即使守约方向违约方披露该特殊信息,通常也未必应当获得赔偿,主要原因在于: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的免责条款会限制其范围,即使无免责条款,法律也应当考虑到受损害方是否为风险防范的最低成本承担者、损害方提供的选择以及自己的风险认知和管理等进行判断。而且可预见规则必须受到公司治理机制的影响。现代意义的可预见规则只有如此表达才能够合乎民法典编纂的逻辑。

关键词: 可预见规则, 信息披露, 损害赔偿, 格式条款

中图分类号: 

  • DF72

〔1〕〔2〕崔建远:《合同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90、345-346页.
〔3〕Melvin A. Eisenberg,Contract,New York: A Thomson Company,2002,p.265.
〔4〕〔6〕Lucian A. Bebchuk,Steven M. Shavell,“Information and the Scope of Liability for Breach of Contract: The Rule of Hadley v. Baxendale,”Journal of Law,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vol.7,(1991),pp.285,285-286.
〔5〕〔7〕〔8〕Robert Cooter,Thomas Ulen,Law and Economics(Sixth Edition),Boston:Addison-Wesley,2012,pp.7-9,351,351.
〔9〕〔16〕〔18〕Joseph M. Perillo,Calamari and Perillo on Contracts(Sixth Edition),New York:A Thomson Reuters Business,2009,pp.492-493,497,497.
〔10〕Robert E. Scott,“Hoffman V. Red Owl Stores and the Limits of the Legal Method”,Hastings Law Journal,vol.61,(2010),p.859.
〔11〕孙良国:《违反保护他人的法律的侵权责任及其限度》,《法学》2014年第5期.
〔12〕〔美〕小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普通法》,冉昊、姚中秋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页.
〔13〕〔20〕Alan D. Miller,Ronen Perry,“The Reasonable Person”,New York University Law Review,vol. 87,(2012),pp.323-392,324.
〔14〕Eric A. Posner,Contract Law and Theory,New York: Wolters Kluwer Law & Business,2011,p.206.
〔15〕孙良国:《论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主要规制技术》,《当代法学》2014年第4期.
〔17〕孙良国:《有意违约的研究》,《法制与社会发展》2009年第6期.
〔19〕叶金强:《可预见性之判断标准的具体化》,《法律科学》2013年第3期.
[1] 李洪祥. 民众继承习惯与《继承法》的立法完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3): 85-91.
[2] 田洪鋆. 大数据视野下《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3): 92-101.
[3] 徐微. 民法精神与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关系证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3): 110-115.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林毅夫, 付才辉.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吉林振兴发展研究——《吉林报告》分析思路、工具方法与政策方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 -16 .
[2] 张可云. 论老工业基地的内部“缺新”与外部“有新”——成因、适用理论与振兴新思路[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21 -29 .
[3] 王塑峰, 纪玉山. 东北重化工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思考——基于综合竞争优势理论的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30 -41 .
[4] 尹志超, 杨超. 夫妻相对收入与幸福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42 -50 .
[5] 孙巍, 王亚君. 中国服务业生产率的动态演化机理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1 -59 .
[6] 张一兵. 义肢性工具模板和符码记忆中的先行时间——对斯蒂格勒《 技术与时间 》的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60 -65 .
[7] 张亮. 斯图亚特·霍尔的理论创新道路析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66 -72 .
[8] 孙琳. 论置身性解释学:在现象学与辩证法之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73 -78 .
[9] 胡大平. 哈维的空间概念与历史地理唯物主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79 -86 .
[10] 卓承芳. 维希留“速度—空间”观刍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87 -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