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隐性贫困是存在于以收入为主的显性贫困之外的一种贫困。隐性贫困因其识别与测度难度较大,成为我国扶贫攻坚收官阶段的难点与“盲区”。而随着扶贫攻坚的不断深入,农民工的显性贫困减少显著,隐性贫困状态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多维测度结果表明,外部环境变动等间接影响因素的提高会增大隐性贫困度,而提高劳动者自身素质等直接影响因素则有助于摆脱隐性贫困状态。对于非物质层面的贫困,精准扶贫重点要“扶志”与“扶智”,把贫困人口主动战胜贫困的志气“扶”起来,通过增加教育培训力度,把摆脱隐性贫困的内在活力激发出来,将扶贫的重点向非物质贫困层面适当转移。只有这样,扶贫攻坚收官阶段的“脱真贫、真脱贫”,才能够得以实现。
中图分类号: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97页. 〔2〕孟庆峰:《半无产阶级化、劳动力商品化与中国农民工》,《海派经济学》2011年第1期. 〔3〕沈原:《社会转型与工人阶级的再形成》,《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2期. 〔4〕 Hussmanns Ralf,Defining and Measuring Informal Employment,ILO Working Paper,2004,pp.52-63. 〔5〕 ILO,Women and Man in the Informal Economy:A Statistic Picture,Geneva: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2002,pp.37-52. 〔6〕〔8〕吴要武、蔡昉:《中国城镇非正规就业:规模与特征》,《中国劳动经济学》2006年第3期. 〔7〕孟捷、李怡乐:《改革以来劳动力商品化和雇佣关系的发展——波兰尼和马克思的视角》,《开放时代》2013年第5期. 〔9〕胡鞍钢、赵黎:《我国转型期城镇非正规就业与非正规经济(1990—2004)》,《清华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10〕黄宗智:《中国被忽视的非正规经济:现实与理论》,《开放时代》2009年第2期. 〔11〕王庆芳、郭金兴:《非正规就业者的境况得到改善了么?——来自1997—2011年CHNS数据的证据》,《人口与经济》2017年第2期. 〔12〕冯贺霞、王小林、夏庆杰:《收入贫困与多维贫困关系分析》,《劳动经济研究》2015年第6期. |
[1] | 孙咏梅. 基于多维视角的我国农村地区减贫成效评价及减贫路径探索[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160-170. |
[2] | 孙咏梅. 中国农民工精神贫困识别及精准扶贫策略——基于建筑业的调查[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76-8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