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20 ›› Issue (4): 78-87.

• 刑法前沿与热点 • 上一篇    下一篇

间接正犯概念的必要性及其具体判断

付立庆   

  • 出版日期:2020-07-15 发布日期:2020-10-26
  • 作者简介:付立庆,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872)。

  • Online:2020-07-15 Published:2020-10-26

摘要: 间接正犯概念虽在我国司法实务上被广泛认可,但在理论上否定这一概念的声音不绝于耳。无论是立足于单一正犯体系的否定说,还是立足于区分制的否定说,都有较为明显的缺陷。间接正犯概念有其存在的价值,关键在于其正犯性的判断标准。刑法理论上存在工具理论、实行行为说、规范障碍说、行为支配说等不同主张,应该综合考量。对间接正犯的正犯性判断,应该坚持客观判断、实质判断,并且从背后者和直接实施者互动关系的视角展开。

关键词: 间接正犯, 限缩正犯概念, 工具理论, 规范障碍, 行为支配

中图分类号: 

  • D914

〔1〕〔日〕大塚仁:《刑法概说(总论)》,东京:有斐阁,2008年,第159页.
〔2〕刘明祥:《间接正犯概念之否定——单一正犯体系的视角》,《法学研究》2015年第6期.
〔3〕刘明祥:《不能用行为共同说解释我国刑法中的共同犯罪》,《法律科学》2017年第1期.
〔4〕周光权:《“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之理解》,《法学研究》2013年第4期.
〔5〕周光权:《刑法总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320页.
〔6〕〔10〕黎宏、姚培培:《间接正犯概念不必存在》,《中国刑事法杂志》2014年第4期.
〔7〕〔13〕〔14〕武晓雯:《间接正犯概念的必要性》,《清华法学》2019年第3期.
〔8〕钱叶六:《双层区分制下正犯与共犯的区分》,《法学研究》2012年第1期.
〔9〕〔日〕团藤重光:《刑法纲要总论》,东京:创文社,1990年,第154、388页.
〔11〕黎宏:《刑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年,第271-276页.
〔12〕黎宏:《刑法学总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年,第268-272页.
〔15〕张明楷:《罪数论与竞合论探究》,《法商研究》2016年第1期.
〔16〕〔28〕〔31〕〔36〕陈家林:《外国刑法理论的思潮与流变》,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群众出版社,2017年,第528、531、532、532页.
〔17〕〔24〕〔37〕〔40〕〔42〕〔43〕〔日〕内藤谦:《刑法讲义总论(下)Ⅱ》,东京:有斐阁,2002年,第1335、1330、1336、1332、1332-1333、1333页.
〔18〕〔41〕〔44〕〔日〕前田雅英:《刑法总论讲义》,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2015年,第84、325、324页.
〔19〕〔21〕〔22〕〔23〕〔日〕大塚仁:《间接正犯研究》,东京:有斐阁,1958年,第47-48、47-48、58-68、69-70页.
〔20〕〔25〕〔日〕福田平:《全订刑法总论》,东京:有斐阁,2004年,第247、248-250页.
〔26〕〔34〕〔日〕岛田聪一郎:《正犯·共犯论的基础理论》,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2002年,第119、117页.
〔27〕 〔日〕藤木英雄:《刑法讲义总论》,京都:弘文堂,1975年,第276页.
〔29〕〔日〕曾根威彦:《刑法总论》,东京:有斐阁,2008年,第236页.
〔30〕〔45〕〔日〕山中敬一:《刑法总论》,东京:成文堂,2015年,第866、847页.
〔32〕〔日〕大谷实:《刑法总论》,黎宏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326页.
〔33〕张明楷:《刑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年,第414页.
〔35〕〔日〕山口厚:《刑法总论》,东京:有斐阁,2016年,第67-74页.
〔38〕〔日〕照沼亮介:《体系的共犯论与刑事不法论》,京都:弘文堂,2005年,第75页.
〔39〕〔日〕高桥则夫:《刑法总论》,东京:成文堂,2016年,第424页.
[1] 曹胜军, 常保国. 监察法与刑法、刑事诉讼法的衔接问题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4): 88-92.
[2] 卫磊. 刑事政策视域下的刑法立法解释[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3): 107-110.
[3] 赵小锁. 论刑法价值冲突的协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2): 80-82.
[4] 骆群. 环境犯罪成立标准前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1): 59-61.
[5] 孙文红, 李美荣. 刑事政策视野中的认罪与和解关系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6): 64-68.
[6] 赵颖. 外逃贪官引渡与我国的刑法完善[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6): 79-82.
[7] 张小虎. 大陆法系犯罪构成理论进程解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3): 88-94.
[8] 许富仁. 死刑存在的合法性及范围[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3): 128-132.
[9] 屈琦. 论在刑法中引入职前受贿罪[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2): 85-89.
[10] 张云鹏. 死刑限制的刑事一体化思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6): 78-80.
[11] 石英. 论公诉案件被害人的权利保障[J]. 社会科学辑刊, 2000, 0(6): 33-38.
[12] 阎二鹏. 法教义学视角下帮助行为正犯化的省思——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为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4): 73-79.
[13] 李立丰. 美国刑法中的共犯认定标准——以加利福尼亚州相关司法实践为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4): 80-86.
[14] 骆群. 受贿罪刑罚配置发展中的立法思辨[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4): 92-97.
[15] 张云鹏. 论持有型犯罪主观故意之推定认定[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2): 84-87.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