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20 ›› Issue (5): 98-105.

• 法治热点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生物遗传资源与知识产权的属性

徐家力, 赵威   

  • 出版日期:2020-09-15 发布日期:2020-10-21
  • 作者简介:徐家力,法学博士,北京科技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083);赵威,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 Online:2020-09-15 Published:2020-10-21

摘要: 生物遗传资源与知识产权的冲突主要表现在属性的冲突上,反对赋予其知识产权的学术观点认为,生物遗传资源及其相关知识产权不符合传统知识产权客体的智力成果属性。虽然生物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并非不体现智力成分,但是严格来说,知识产权制度本身,其智力成果属性一直在褪色,这以商标、地理标志等为先例。所以,需要找到生物遗传资源与知识产权的契合点,即信息属性,因为信息属性是传统知识产权与生物遗传资源及其相关传统知识的共有属性,这使后者进入知识产权制度范围成为可能。

关键词: 生物遗传资源, 知识产权, 智力成果, 信息属性

中图分类号: 

  • D913

〔1〕〔4〕〔9〕钭晓东:《遗传资源知识产权法律问题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年,第229、230-231、231页.
〔2〕罗晓霞、江红:《遗传资源财产化:现实条件、决定因素和范畴研究》,《知识产权》2011年第2期.
〔3〕何平:《论遗传资源的财产属性和权利构造》,《法学评论》2019年第2期.
〔5〕吴汉东:《知识产权总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25页;王迁:《知识产权法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5-7页;李明德:《知识产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年,第7-9页;刘春田主编:《知识产权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2页.
〔6〕〔22〕郑成思:《知识产权法:新世纪初的若干研究重点》,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192-193、42页.
〔7〕来小鹏:《知识产权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0页.
〔8〕周莳文:《基因资源产权安排的多维性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年,第30页.
〔10〕〔29〕〔32〕黄汇:《解释与转型:知识产权去“智力化”的阐明》,《知识产权》2007年第1期.
〔11〕黄晖:《商标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7页;来小鹏:《知识产权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97页.
〔12〕张玉敏、张今、张平:《知识产权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39页.
〔13〕〔25〕吴汉东:《知识产权总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5页.
〔14〕〔20〕刘春田主编:《知识产权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4页.
〔15〕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法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页.
〔16〕王迁:《知识产权法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3页.
〔17〕刘春田主编:《知识产权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页;张玉敏:《知识产权的概念和法律特征》,《中国欧盟知识产权法比较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第3-4页;龙文懋:《知识产权法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9页;张玉敏、黄汇:《注册与使用之间——对商标法保护对象的思考》,《知识产权理论与实务》,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6页.
〔18〕〔19〕Brad Sherman,Lionel Bently,The Making of Modern Intellectual Property——The British Experienc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pp.197,69.
〔21〕〔23〕王笑冰:《论地理标志的法律保护》,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33-38、192页.
〔24〕〔31〕吴汉东:《无形财产权基本问题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320、390-391页.
〔26〕郑成思:《知识产权法:新世纪初的若干研究重点》,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182页;王迁:《知识产权法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2页.
〔27〕冯晓青:《信息产权理论与知识产权制度之正当性》,《法律科学》2005年第4期.
〔28〕〔日〕中山信弘:《多媒体与著作权》,张玉瑞译,北京:专利文献出版社,1997年,第1页.
〔30〕刘银良:《生物技术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83页.
〔33〕郑成思:《知识产权法:新世纪初的若干研究重点》,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40页;郑成思:《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和我国面临的挑战》,《中国专利与商标》2007年第1期;郑成思:《传统知识与两类知识产权的保护》,《知识产权》2002年第4期.
[1] 沈国兵 张勋. 伙伴国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本土企业新出口联系的影响[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2): 106-115.
[2] 马忠法. 国际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演变、本质与中国应对[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13-118.
[3] 刘亚军. “一带一路”倡议下企业走出去的知识产权价值实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19-125.
[4] 王淑敏. "一带一路"的贸易便利化与海关知识产权保护的互动[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85-89.
[5] 何艳. 知识产权的投资适格性——基于投资条约的文本和案例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73-74.
[6] 马立钊. 连带与不真正连带关系辨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78-82.
[7] 徐海静,陈伯礼. 风险社会语境下我国企业环境责任的进路选择[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83-87.
[8] 周启运, 田彬彬. 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对FDI流量的影响分析——来自中国的经验[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2): 109-114.
[9] 丛立先, 卢洋. 论我国文化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1): 56-59.
[10] 贺京同, 万志华.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1): 89-92.
[11] 滕丽, 刘红薇. 均衡性:知识产权制度安排的重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4): 56-58.
[12] 张尤佳, 王太余. 我国高新技术保护的法律局限及有效途径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4): 68-70.
[13] 陈爽. TRIPS协议与我国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机制的建立与完善[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3): 51-54.
[14] 高天红. 全球化与中国知识产权法释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2): 43-45.
[15] 郭洪波. 论高等学校的知识产权保护[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5): 58-61.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