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20 ›› Issue (6): 44-49.

•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中国阐释学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从语境看阐释的有限与无限

陈开举   

  1.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阐释学研究院
  • 发布日期:2021-02-02
  • 作者简介:陈开举,文学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阐释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 广州 510420)
  • 基金资助: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019年重点项目

  • Published:2021-02-02

摘要: 发话人或作者受其认知到的社会历史文化、客观世界、情景要素、个人意图的影响发出话语或文本,其中直接的字面意义根据词汇、语法、文法容易得到较为一致且可证伪的阐释结果;审美、伦理道德教化意义则随着阐释者所处时代的不同而见仁见智,宜从哲学、思想史、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运用知识考古的方法析出阐释的依据;作者意图最具个性化特征,随着作者生活阅历而变迁,对此,在阐释端往往莫衷一是,成为阐释学研究的重要基础性课题,也是当下学界争论的焦点问题。阐释者要依据文本提供的期待作者与阐释者互明的语境线索,找出作者在文本创作时最佳关联性的语境要素,从而求得最佳阐释,即符合作者意图的阐释。这是避免强制阐释、追求公共阐释的路径,也是对阐释的有限性和无限性做出的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探讨。

关键词: 语境;认知语境;互明;阐释;有限与无限

中图分类号: 

  • B089.2
[1] 曹晖. 感性、理性和公共性:图像的阐释途径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3): 172-178.
[2] 傅永军. 阐释有限与无限关系的形而上追问[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6): 30-37.
[3] 王 俊. 有限与无限之间的阐释艺术——对“阐释学”的现象学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6): 38-43.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