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20 ›› Issue (6): 66-73.

• 文学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微众”的批评:“微”时代文艺批评的新主体与形态

杨 光   

  1.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 发布日期:2021-02-02
  • 作者简介:杨光,文学博士,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山东 济南 250014),美国布朗大学哲学系访问学者
  •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9ZD02);山东省教育厅2018年研究生导师出国访学项目

  • Published:2021-02-02

摘要: 基于移动互联技术在软硬件层面对主体形式的生产性重塑,一类新主体已经出现在“微”时代。“微众”是对这类主体的恰当称谓。由终端设备硬件层面的人机共生性和各app应用平台软件层面的数据共生性所致,“微众”主体呈现出“栅格化”的数字主体特征。该主体性使得“微众”成为比精英、大众、网民、草根等传统主体形式更为复杂多变的社会圈群。各类传统“身份”在“微众”中的加速流动使得其原有的区隔界限均被“删除”。由此,大众文艺批评和网络文艺批评等批评类型在审视“微众”文艺批评活动时呈现出诸多不适用。同时,“微众”的“栅格化”主体性特征使得诸如弹幕批评、朋友圈批评等“微众”批评活动体现出较为明显的由数据库模型带来的“读取”式活动特点。“微众”批评正以其鲜明的特色崛起于当代文艺批评版图之内。

关键词: 微众;“栅格化”主体;数据库;“读取”式批评;文艺批评

中图分类号: 

  • I0
[1] 范玉刚. 彰显马克思主义文论当代性的三个维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5): 180-190.
[2] 刘阳. 事件的影像—剧场维度与历史主体经验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5): 191-200.
[3] 范玉刚. 彰显马克思主义文论当代性的三个维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5): 180-190.
[4] 刘阳. 事件的影像—剧场维度与历史主体经验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5): 191-200.
[5] 范玉刚. 彰显马克思主义文论当代性的三个维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5): 180-190.
[6] 刘阳. 事件的影像—剧场维度与历史主体经验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5): 191-200.
[7] 赖大仁. 当代文学阐释论研究中的“本体阐释”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2): 170-178.
[8] 卓今. 中国阐释学理论资源整理及现代性转换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2): 179-190.
[9] 刘俐俐. 中国文学场域视野下文学评奖综合考察的理论发现与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6): 153-161.
[10] 张利群. 《文心雕龙》“物色”说之“感物”新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6): 162-169.
[11] 单小曦. 中国新媒介文艺研究的基本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6): 179-191.
[12] 王若存, 别君华. 中国新媒介文艺史研究的理论起点[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6): 198-207.
[13] 毛宣国. 经学阐释背景下的孔颖达诗学理论及其地位[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165-176.
[14] 于雪棠. 儒道两种视角的“在宥”阐释——兼及文本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177-185.
[15] 程勇. 论理学文论话语的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186-192.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