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21 ›› Issue (1): 176-183.

• 网络文学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网络文学与微时代文学的新质

许苗苗   

  1. 首都师范大学美育研究中心
  • 发布日期:2021-06-03
  • 作者简介:许苗苗,文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美育研究中心教授(北京 100048)
  •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19ZD02)

  • Published:2021-06-03

摘要: 新媒介文化环境使文学创作在微时代呈现出新的特质。在印刷体系中,发表是私人手稿变成社会性作品的决定性步骤,达到发表标准是写作欲望满足的基本条件;互联网几乎没有发表门槛,差异化的写作欲望通过多种方式获得满足,创作标准也变得多样。由于网络阅读的私人化和隐秘性,收藏夹中的作品以隐晦的恶刺激阅读快感。网络写作通过放大性魅力、将仇恨合理化等情节,构造出虚拟世界的快乐原则。流行网络小说以文字模仿视听,并不时调用外部文化资源,营造近似多媒体的表达效果。互联网使文学不再依附于纸张,也褪去与书籍关联的特性。从架上书籍到收藏夹网文的转换,某种意义上意味着文学活动日渐由封闭、严谨的专业性活动,转化为模糊宽泛、牵扯多个媒介领域的社会行为。

关键词: 网络文学;网络小说;微时代;媒介特性

中图分类号: 

  • I0
[1] 范玉刚. 彰显马克思主义文论当代性的三个维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5): 180-190.
[2] 刘阳. 事件的影像—剧场维度与历史主体经验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5): 191-200.
[3] 范玉刚. 彰显马克思主义文论当代性的三个维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5): 180-190.
[4] 刘阳. 事件的影像—剧场维度与历史主体经验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5): 191-200.
[5] 范玉刚. 彰显马克思主义文论当代性的三个维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5): 180-190.
[6] 刘阳. 事件的影像—剧场维度与历史主体经验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5): 191-200.
[7] 赖大仁. 当代文学阐释论研究中的“本体阐释”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2): 170-178.
[8] 卓今. 中国阐释学理论资源整理及现代性转换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2): 179-190.
[9] 刘俐俐. 中国文学场域视野下文学评奖综合考察的理论发现与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6): 153-161.
[10] 张利群. 《文心雕龙》“物色”说之“感物”新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6): 162-169.
[11] 单小曦. 中国新媒介文艺研究的基本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6): 179-191.
[12] 王若存, 别君华. 中国新媒介文艺史研究的理论起点[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6): 198-207.
[13] 毛宣国. 经学阐释背景下的孔颖达诗学理论及其地位[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165-176.
[14] 于雪棠. 儒道两种视角的“在宥”阐释——兼及文本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177-185.
[15] 程勇. 论理学文论话语的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186-192.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