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建设农业强国体现了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和战略逻辑的高度统一。归纳世界农业强国的特征可以发现,农业强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率较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较高、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较强、重视农业品牌化与标准化生产。从世界农业强国的建设路径来看,主要包括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扩大社会化服务规模、重视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应用等。立足国情农情,建设农业强国既要体现国外一般现代化农业强国的共同特征,也要立足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要求。在实践操作层面上,要通过“藏粮于民”“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等措施,筑牢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安全稳定供给底线;统筹土地规模经营和服务规模经营,加快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体系;增强农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稳定性,促进城乡共同富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要求,推动农业生产绿色转型。
中图分类号:
[1] | 唐晓华, 霍晓姝. 装备制造业集群风险因素的层次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6): 112-120. |
[2] | . 社会网络视角下的产业集群演化路径研究——以中国动漫产业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4): 93-96. |
[3] | 徐春祥, 宫颖. 承接制造业外包对辽宁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3): 166-169. |
[4] | 唐炜东, 汪克夷, 宋明元. 顾客体验对顾客感知与购买意愿的调节作用研究———以移动无线音乐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1): 108-112. |
[5] | 万容. 论我国总部经济的发展[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1): 113-116. |
[6] | 陈畅. 辽宁省优势产业定位及发展战略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3): 109-112. |
[7] | 白雪洁. 产业成长阶段的产业组织政策有效性分析———以日本代表性产业组织政策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4): 87-90. |
[8] | 张勇, 许为宾, 万敏. 不确定性环境下城市产业转型方向的决策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3): 128-130. |
[9] | 李具恒, 杜万坤. "创意阶层"人力资本的"硬核"孵化[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6): 145-149. |
[10] | 王家庭, 张换兆. 中国工业化、城市化与农地制度的互动关系--一个新的分析框架[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5): 94-99. |
[11] | 吴元波. 试论我国政府规制自然垄断行业的"囚徒困境"[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5): 100-105. |
[12] | 胡俊文. 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 — 中国产业发展战略调整的必然选择[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2): 76-80. |
[13] | 隋映辉. 全球经济竞争与科技产业结构调整[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5): 50-55. |
[14] | 杜传忠. 试析我国产业竞争力提升中的市场结构效应[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3): 62-67. |
[15] | 辽宁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课题组. 辽宁文化产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4): 82-8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