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4期 刊出日期:2023-07-21 上一期   
    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中国哲学学术的当代转向
    陈立新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4):  5-13. 
    摘要 ( 114 )   PDF(pc)(571KB) ( 110 )   PDF(mobile)(571KB) ( 14 )   收藏
    建构中国自主的哲学知识体系,是当代中国实现哲学学术转向的动因和目标。在西方现代化运动中达到成熟状态的现代性理念,由西方理性主义哲学构成其学术底色,由此打造席卷世界的知识体系和知识范式。以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为存在根据的西方知识体系,为资本的普遍统治提供精神文化引领,在其发展中暴露出难以摆脱的内在缺陷。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性实践,展示了富有前景和活力的新型文明。当代中国的哲学学术立足中国立场和中国精神,从现代性学术中超拔出来,领悟并表达时代精神,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为引领和推进人类现代化进程塑造全新的精神气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式现代化相关问题探究
    技术社会视角及其现代性批判
    胡大平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4):  14-19. 
    摘要 ( 156 )   PDF(pc)(529KB) ( 499 )   PDF(mobile)(529KB) ( 5 )   收藏
    随着科技进步的不断加速及其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深,技术日益呈现为一种失控的独立力量,因而成为现代性批判的中心问题之一。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现代性批判思潮中,一种可称为“技术社会”的批判视角逐渐浮出水面。在这种视角看来,技术已经在现代社会成为自主的统治力量,西方现代性的承诺被彻底背叛,人类陷入了僵局。这种视角与消费社会视角构成现代性批判的两种基本框架,它们都与马克思有着复杂的关系。较之后者,技术社会视角更加侧重政治经济机制而不是意识形态,因而对于理解今日世界物化之极端化趋势具有更大的理论价值。技术社会提出了对现代性物化之极端化趋势的理解,并提醒我们反思环境与人的命运问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人类多元文化和谐相处之道
    刘进田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4):  20-29. 
    摘要 ( 138 )   PDF(pc)(551KB) ( 538 )   PDF(mobile)(551KB) ( 3 )   收藏
    在人类普遍性交往空前扩大和加深的当代世界,人类多元文化之间和谐与冲突的可能性同时存在,和平与战争两种可能后果并存。如何争取和谐与和平两种好的可能性、避免冲突与战争两种坏的可能性以及如何找到人类多元文化和谐相处之道成为时下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的紧迫课题。多元文化主体应在全面把握文化自身多元性和统一性、特殊性和普遍性、民族性和人类性对立统一辩证结构的基础上,强化主体和谐责任担当与能动和谐选择自觉;纵贯性把握运用过去人类文化和谐传统、当前人类文化和谐需要和未来人类文化和谐期盼三种强大文化精神动力;在世界普遍性社会生产交往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和加深人类多元文化之间的实际磨合,促进人类多元文化的和谐相处,相互交融,共同繁荣,共同创造和谐的文明的先进人类文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
    张本刚 李晓萌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4):  30-36. 
    摘要 ( 101 )   PDF(pc)(485KB) ( 229 )   PDF(mobile)(485KB) ( 5 )   收藏
    近代以来,现代化成为世界各国实现全面革新和转型的目标。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四个现代化”、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式的现代化和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凝聚了历代共产党人的智慧和胸怀,也诠释了历经的苦难辉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现代化历程实现了从无到有、从积累量变到发生质变、从一穷二白到全面小康的飞跃和发展,也打破了现代化理论传统认知。中国式现代化体现的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探索现代化道路上的自我革新,更是中国共产党在实现现代化道路上的外在超越。站在迈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现代化征程上,中国式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了强劲动力,也为世界各国实现现代化拓展了视角和思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法学研究
    论公共数据流通技术标准及法治化
    杨 力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4):  37-47. 
    摘要 ( 127 )   PDF(pc)(625KB) ( 792 )   PDF(mobile)(625KB) ( 6 )   收藏
    公共数据的流通在制度化上,包括技术标准、法律法规两个兴奋点。面对公共数据这样一个全新领域,法律法规实现流通的法定性、稳定性和预见性不太切合现实,需要引入更多灵活、弹性和持续迭代的技术标准,并在立法上敲定那些国家在公共数据流通中的“剩余控制权”。其中,技术标准在效力上具有规范属性,但没有法律效力。因此,对国家剩余控制权的立法干预,应着眼于建立强制性的“技术法规”与自愿性的“技术标准”相结合的新型标准化体制。在此基础上,针对公共数据流通的技术标准涉及共享、开放、授权运营、交易等维度,需要解决多方主体之间的标准化利益博弈、官方技术标准对法律体系侵蚀的法治化问题。同时,只有在科学、规范的分类分级管理基础上,公共数据的流通利用与隐私安全需求才能有效平衡,以实现全过程动态监督。此外,为什么推动公共数据流通的占有者、处理者要遵守技术标准,也需从法治化角度对流通技术标准的作用机理作出解释。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层社会网格治理数字化及其规制
    胡 铭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4):  48-59. 
    摘要 ( 162 )   PDF(pc)(645KB) ( 456 )   PDF(mobile)(645KB) ( 6 )   收藏
    在数字时代,基层社会网格治理数字化以“数字枫桥”为方法论,并且涵盖治理理念、治理模式等多个方面,大数据泛在感知、标准化编码等数字技术为其提供了全方位的技术支撑,使得数字化治理变革成为现实。同时,由于技术不成熟、算法依赖等原因,基层社会网格治理数字化也带来了技术和法律层面的多重风险,规制路径应坚持治理需求与个人信息保护的衡平原则,健全治理数据的安全防范体系,多层面建构技术治理的规制体系,以协同治理主体的身份确定责任,推进社会治理实质性参与制度建设。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建构数字版权产品二级市场的法律困境与现实出路
    万 勇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4):  60-70. 
    摘要 ( 107 )   PDF(pc)(643KB) ( 87 )   PDF(mobile)(643KB) ( 5 )   收藏
    在数字经济时代,建构数字版权产品二级市场是实现分配正义的当然推论、发展市场经济的应然需要、促进文化保存的必然选择,具有充分的正当性与必要性。然而,在发展过程中,其遇到了法律上的重大障碍:传统权利用尽原则难以适用于数字环境。为纾解发展困境,已有研究提出了“功能等同说”“单一复制件说”“传播权用尽说”等准用旧法型或改良老制型解决方案,但这些方案均存在一定局限性。“数字转售法定许可说”跳脱了“权利用尽原则能够/不能适用数字环境”二分的思维陷阱,以“再造新规”的方式为建构数字版权产品二级市场提供了最佳现实出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智慧康养问题研究
    农村老龄人口的数字鸿沟与智慧康养的现状、问题与应对思路
    杨菊华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4):  71-81. 
    摘要 ( 192 )   PDF(pc)(658KB) ( 842 )   PDF(mobile)(658KB) ( 8 )   收藏
    智慧康养存在个体层面有数字鸿沟、中观层面出现实践缺位和政策层面有理念区隔等问题。农村地区的智能康养更是面临诸多亟待破解的困局:农村老龄人口在数字素养方面存在理念沟、接入沟、使用沟、信息沟;多重数字鸿沟不仅源于他们自身较低的资本禀赋,而且也与政府和社会在智慧康养方面“三重”“三轻”的理念和实践密切相关。为提升农村老龄人口的数字素养、改变农村地区智慧康养的薄弱局面,政府应积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智慧康养理念融入数字乡村建设中;社区应加强智慧康养的软硬环境建设,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对老龄人口进行数字赋能;家庭内部成员必须耐心对老龄人口进行数字反哺,而(低龄)老龄人口亦应注重提升自身的数字素养,不断填补数字鸿沟。如此,方可夯实智慧康养的基础,增强农村长者的安全感、获得感与幸福感,进而实现长寿时代的“长寿红利”。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延迟退休的支持策略与平台搭建——基于“智慧用老”的视角
    左美云 张卓越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4):  82-90. 
    摘要 ( 198 )   PDF(pc)(775KB) ( 789 )   PDF(mobile)(775KB) ( 4 )   收藏
    “智慧用老”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的重要创新。延迟退休是国家准备推出的重要政策。“智慧用老”创新思想可以为延迟退休政策的推行提供新的视角。从个体层面、家庭层面与组织层面系统分析了影响延迟退休意愿的影响因素,以“工作中成功老化”理论为支撑,可以将影响延迟退休意愿的影响因素归纳为身体状况、工作动机与工作能力三方面。将“智慧用老”中的“智慧”细化为“智慧的思想”与“智慧的技术”两个层面。在“工作中成功老化”理论框架中探索出影响延迟退休意愿因素的前提下,能够设计出延迟退休政策的支持策略,并在参考现有的应用和平台基础上,进一步设计出延迟退休测算和岗位共享平台应用的原型界面,为延迟退休政策的推行提供了新的工具,丰富了“智慧用老”和“工作中成功老化”理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平安中国问题研究
    新安全理念的逻辑架构阐释
    钟开斌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4):  91-97. 
    摘要 ( 108 )   PDF(pc)(511KB) ( 439 )   PDF(mobile)(511KB) ( 3 )   收藏
    中共二十大就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作出了战略部署,强调要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在推进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实践活动过程中,我国逐渐形成了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思想统领,以统筹发展和安全为政策导向,以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为行为准则的新安全理念。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新安全理念逐渐成为新时代推进我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实践发展的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决定着我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实践发展的总体方向和具体路径。新安全理念具有开放包容、创新发展的特点,会随着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实践活动的持续推进而不断丰富完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构建新时代基层社会矛盾治理新格局
    汪伟全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4):  98-103. 
    摘要 ( 102 )   PDF(pc)(517KB) ( 639 )   PDF(mobile)(517KB) ( 0 )   收藏
    基层社会矛盾治理与社会稳定、群众幸福感密切相关。进入新时代,我国基层社会矛盾在产生根源、矛盾类型、跨域属性、演化进程等方面都发生了重要变化。治理环境的变化给矛盾治理带来了巨大挑战,具体表现为治理主体参与积极性有限、多元文化冲击、法治化水平和政策工具不足等短板。因此,构建新时代基层社会矛盾治理新格局应从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角度出发,从治理理念、治理主体、治理规则和治理手段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完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时代国家安全视域下重大风险的防范化解
    曹海军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4):  104-111. 
    摘要 ( 271 )   PDF(pc)(529KB) ( 782 )   PDF(mobile)(529KB) ( 5 )   收藏
    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需要以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为重要支撑,这是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的必要保障。对“乌卡时代”(VUCA)的正确认识是防范、化解当前重大风险的关键,因其有别于“风险社会”传统特征,所以其潜在的复杂性、易变性、模糊性、不确定性对风险治理的影响更为明显。通过成因取向、过程取向、认识取向、结果取向能够审视出“乌卡时代”重大风险的主要困境;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能够以规律视角映射出“乌卡时代”重大风险的防范化解路向;全周期、全主体、全要素的风险协同治理模式是对二者结合的有效回应,能够真正实现对防范化解“乌卡时代”重大风险所面临的新挑战有什么、新规律是什么、新路径怎么走规律的寻索。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理论前沿及热点
    建设农业强国的基本逻辑、主要特征与实现途径
    韩保江 孙生阳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4):  112-121. 
    摘要 ( 157 )   PDF(pc)(649KB) ( 317 )   PDF(mobile)(649KB) ( 1 )   收藏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建设农业强国体现了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和战略逻辑的高度统一。归纳世界农业强国的特征可以发现,农业强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率较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较高、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较强、重视农业品牌化与标准化生产。从世界农业强国的建设路径来看,主要包括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扩大社会化服务规模、重视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应用等。立足国情农情,建设农业强国既要体现国外一般现代化农业强国的共同特征,也要立足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要求。在实践操作层面上,要通过“藏粮于民”“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等措施,筑牢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安全稳定供给底线;统筹土地规模经营和服务规模经营,加快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体系;增强农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稳定性,促进城乡共同富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要求,推动农业生产绿色转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住房财富降低了家庭储蓄率吗?
    尹志超 蒋佳伶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4):  122-133. 
    摘要 ( 149 )   PDF(pc)(887KB) ( 551 )   PDF(mobile)(887KB) ( 3 )   收藏
    近十几年来,中国城镇家庭住房财富快速上升,而中国家庭的低消费、高储蓄问题由来已久。研究房产价值变动如何影响家庭储蓄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但已有相关研究依然存在分歧。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的研究表明,住房财富对家庭储蓄率有显著的影响,且对一二线城市、低收入家庭和低财富家庭的储蓄率有更大的影响。住房价值对家庭储蓄率在年轻家庭和中年家庭有显著影响,在老年家庭影响不显著。无房和租房家庭会提高家庭的储蓄率,房屋数量对家庭储蓄率也有显著负向影响,卖房行为和卖房价值均会显著降低家庭储蓄率,住房的居住功能和投资功能均能显著降低家庭储蓄率。流动性约束和预防性储蓄动机是住房财富影响家庭储蓄率的可能机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口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
    优化中国人口发展战略的现实内涵、核心议题与实践路径
    陆杰华 谷俞辰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4):  134-144. 
    摘要 ( 154 )   PDF(pc)(1237KB) ( 672 )   PDF(mobile)(1237KB) ( 11 )   收藏
    人口问题始终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为应对人口负增长时代的结构性矛盾,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可持续发展,需要研判人口变动形势,完善人口发展战略,提高人口要素与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和资源环境的适配性。就具体议题而言,应注重对长期低生育率、劳动力短缺、人口年龄老化、区域分布不均等突出问题的应对和治理,以适度生育水平重塑人口增长动能,并进一步优化人口性别、年龄结构与区域布局。就战略路径而言,应加强对人口发展规律的科学研究,据此制定前瞻性的人口规划,完善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提高对人口问题的超前应对能力,同时注重人口调查数据的整合以及人口风险的动态预警,实现人口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与未来人口发展的取与舍
    王金营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4):  145-154. 
    摘要 ( 144 )   PDF(pc)(836KB) ( 1044 )   PDF(mobile)(836KB) ( 2 )   收藏
    中国人口发展存在一个分水岭,2050年代之前人口规模巨大的局面不会发生改变,2050年代之后,人口发展可能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时期正是未来30年,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意味着需要一个相对完整与自主、庞大且丰裕度较高的产业体系支撑的雄厚物质基础。2050年代之后,人口发展将对已经建立的产业体系产生巨大影响,经济社会存在因人口规模大幅缩减和深度老化引致的产业链断裂、产业体系失稳风险。人口发展战略需从长远和全局着眼,避免生育率长期落入超低水平和低水平之间的区域,使人口发展处于素质优良、规模稳定、结构合理、可世代赓续的状态,确保产业体系高质量安全稳定运行以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使更多中华子孙永久享受现代化产业体系带来的美好生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中国式现代化助推人口发展战略新格局
    朱 荟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4):  155-164. 
    摘要 ( 143 )   PDF(pc)(957KB) ( 125 )   PDF(mobile)(957KB) ( 5 )   收藏
    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最为显著的特征,人口现代化既是我国现代化百年征程的基础动因,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国情、新发展与新变局。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人口发展战略新格局,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西方现代化的研究理路,依据“人之主体性”的再出发,更加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转向,具体体现在人口国情决定论、人之美好生活本质论、人的全面发展认识论,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论、人口安全价值论等方面的内涵要义。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经历了发展定位的战略探索、计划生育的战略实施、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战略转向、生育支持的战略重构,以及融入经济社会全过程的战略推进等历史阶段,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人口发展战略体系逐渐成形、臻于完善。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要求下,人口发展战略的新格局将以新问题意识为切入点,致力于14亿人的“能力”提升,而非单纯的“资本”积累的新实践,为世界提供了人口现代化的中国方案。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美学研究
    “气氛之物”在中国诗学建构中的理论价值
    张 晶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4):  165-174. 
    摘要 ( 102 )   PDF(pc)(740KB) ( 849 )   PDF(mobile)(740KB) ( 0 )   收藏
    气氛美学是近年来美学界的一个新的论域,对于生态美学和文艺美学都产生了广泛影响。无论是在自然、社会或是在文艺作品中,气氛都是一个普遍的存在。它是无形式的却又有着浓郁的情感导向的空间。在场性体验是气氛的重要特征。以气氛美学的角度来看中国诗学,可以打开一个不同于以往的景观。对于中国古代诗词而言,气氛是一种无所不在的审美空间,它是经过诗人创作而营造的充满情感的空间。“气氛之物”在作品中是点燃作品气氛的最基本的元素。“气氛之物”在其他掌握世界的方式中是不存在的,而在审美方式中却是审美通道或艺术通道的核心元素。通感在气氛美学中具有重要地位,而其在中国诗学中也有独特作用。中国诗学的通感艺术手法是“气氛之物”的深刻体现,而且是以语言的内在媒介感发挥其作用的。意象与意境,作为中国诗学的核心范畴,与气氛颇有相通之处,但又存在着深刻的差异。以“气氛”来观照中国诗学,可见出别一景观。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气氛美学视野下的物我关系探析
    耿文婷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4):  175-184. 
    摘要 ( 128 )   PDF(pc)(603KB) ( 683 )   PDF(mobile)(603KB) ( 5 )   收藏
    在当下的美学论域中,源自西方的气氛美学显示了对当代审美生活的广泛包容与阐释能力。这种阐释力是从物的迷狂出发的,是物从自身绽出对包括人在内的周遭环境的侵袭。而人是以处身感受的身体形式察觉并混融于物所营造的气氛之中的。如果说,西方主流的主体性美学是以人为出发点的主体通向客体的美学,那么气氛美学则是以物为出发点的客体通向主体的美学。气氛场域中的新型主客体关系对于当代美学的重建颇具价值:从存在论出发,它使美学获得了新的生长点,颠覆了主体性美学;从气氛之物出发,它显示了对现实问题的强大干预能力,涵盖现代艺术发展、生态环境恶化、日常生活审美化等问题;从感性出发,它以身体化的通感理论有力地推动了自鲍姆嘉通以来的感性美学;从空间在场出发,它立足于气氛的在场性并打通了在场美学与不在场美学。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思想文化史研究
    试论先秦儒家文道观的建构
    党圣元 刘 伟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4):  185-193. 
    摘要 ( 124 )   PDF(pc)(592KB) ( 535 )   PDF(mobile)(592KB) ( 1 )   收藏
    从原始巫术时代至西周时期周人建构“德”“礼”思想体系,包括孔子以“仁”学思想贯穿礼乐文化的思想学说,即从“神”之“文”到“德”之“文”,为先秦儒家文道观的奠基和形成阶段。从“德”之“文”到“心性”之“文”,即孟子思想学说中强调“心”“性”与诗乐统一关系的言说,为先秦儒家文道观之深化阶段。再到“化性起伪”之“文”即荀子思想学说及其以“心”“伪”绾合性情与诗乐之关系的言说,为先秦儒家文道观之拓展阶段。以《诗大序》《礼记·乐记》为代表的汉代儒生对先秦儒家文道观的整合与重构,为先秦儒家文道观的总结定型阶段。先秦儒家文道观本质上是“道”,即以“德”“性”为本体和本原概念派生出的用以制约、规范“文”与“道”的关系、用以形塑“文”的价值共同体。先秦儒家文道观是在对先秦思想传统的接受与演变过程中逐步整合建构而成的,为后世儒家文道观、文学价值思想体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根基和基本依循。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之一的先秦儒家文道观,对当下文化、文学思想的建设也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传承弘扬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礼记》与日常生活史研究
    杨 华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4):  194-203. 
    摘要 ( 147 )   PDF(pc)(869KB) ( 528 )   PDF(mobile)(869KB) ( 5 )   收藏
    日常生活史研究旨在揭示生活细节背后的制度,与礼制研究殊途同归。目前关于中国古代日常生活史的研究,对“三礼”等经学材料关注不够。《礼记》中包含丰富的日常生活史内容,记载着古人一天的生活安排、一生的人生节律和一年的时令行事,正是一个人和一个民族的日常生活记忆。在《礼记》中,《曲礼》篇尤其重要,其内容是教人如何为人处世。自汉代以来《曲礼》一直影响着中国的童蒙教育,汉唐之间存在少儿诵读《曲礼》的传统。后来唐代的《太公家教》和清代的《弟子规》接续了这个传统,都有大量直接袭自《曲礼》的内容。这些从少儿时代就口诵心惟的生活规范,影响人的一生乃至整个民族的日常生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宋经书校刻与中国文化传承
    王 锷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4):  204-210. 
    摘要 ( 117 )   PDF(pc)(1449KB) ( 801 )   PDF(mobile)(1449KB) ( 2 )   收藏
    宋代理学的兴起,奠基于儒家经典的整理校刻与刊布流传。北宋时期,儒家经典主要以经注本、白文本和单疏本等形式流传。南宋时期,随着雕版印刷术的推广,儒家经典的刊刻出现附释音经注本、纂图互注重言重意本、注疏合刻本等新形式。这些经书文本是在北宋经注本、单疏本的基础上,附入陆德明释文,插入绘图,标出重言,注明重意,互注经文,注疏合刻,经书文本多配套成九经、九经三传系列经学丛书。这种校刻经书的创新思路和组合方式,对于现代古籍整理工作与优秀文化传承,启示甚多,值得借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发愤著书”命题的复义性及其文化史观照
    袁 劲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4):  211-217. 
    摘要 ( 118 )   PDF(pc)(707KB) ( 508 )   PDF(mobile)(707KB) ( 0 )   收藏
    现代意义上的“发愤著书”命题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批评史领域,但只停留在文学创作与接受的层面,而非整体观照阐释史中的情感指向、作品序列与负面效应,恐难以全面把握该命题丰富的理论内涵与现实意义。从情感指向看,司马迁以“怨愤”为“发愤著书”的主基调,符合历史人物与史家本人“积怨而发愤”的情感逻辑。以作品序列观之,自司马迁起,后续的发愤者连同所著之书不断被纳入“发愤著书”的经典行列。结合阐释史来看,揭示所著之书具有明道言志、授业解惑、针砭时弊、利济众生、脍炙人口等特色,确实可以彰显“发愤”的正面价值;但发愤者的“不平”之感有时也会带来所著书的“不平”之弊,所以治学者还需警惕“发愤”导致的恩怨、过激乃至自相矛盾等负面效应。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古代文学
    《聊斋志异》中的个体孤独与神怪叙事
    王 昕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4):  218-227. 
    摘要 ( 136 )   PDF(pc)(870KB) ( 1554 )   PDF(mobile)(870KB) ( 2 )   收藏
    《聊斋志异》的“知己”主题显示了明清时代文人的精神转向。在传统话语中,下层士人的“知己”之求本质上是寻“知遇”,与之对应的是“士为知己者死”中“报”的逻辑。每个人的社会价值是“有待”的,需要在上者的承认和赏识。受明代交友观的影响,蒲松龄从平民的立场对“知己”中的等级观念进行了挑战与消解。主要表现为:出于个体尊严,对“士为知己者死”的不平等本质进行反思;作者的眼光从追求上位者的“知遇”转向弱小者间的互助;“知己难逢”的切身感受使得蒲松龄的“知己”之求转向鬼神与闺阁之间。这种神异化的“知己”叙事,显示了平民社会中等级意识的消解及对孤独个体的关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心雕龙》在屈、宋辞赋批评上折衷诸家之说
    于 信 张洪兴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4):  228-236. 
    摘要 ( 141 )   PDF(pc)(644KB) ( 1464 )   PDF(mobile)(644KB) ( 0 )   收藏
    从方法论的角度考察刘勰《文心雕龙》一书的屈、宋辞赋批评,可以看出其主要方法是折衷。从经学角度辨析屈、宋辞赋时折衷诸家之说。从赋学角度考察屈、宋辞赋时,从辞赋体制和功用的角度阐释屈、宋作品,从辞赋源流的角度论证屈、宋的贡献,揭示屈、宋辞赋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在论述屈、宋与赋体创作规范问题时均折衷诸家之说。在揭示屈、宋辞赋表现方法、艺术风格和特色时,分别在阐释屈、宋辞赋夸饰之法,赋比兴手法,风格和特色时折衷诸家之说。因而其批评研究超越了前人,远比两汉、三国、两晋以来诸家的屈、宋辞赋批评研究深刻、周密,也启发了后人,开启了屈、宋辞赋批评的新视野。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