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23 ›› Issue (4): 218-227.

• 古代文学 • 上一篇    下一篇

《聊斋志异》中的个体孤独与神怪叙事

王 昕   

  1. 中国人民大学
  • 发布日期:2023-07-21
  • 作者简介:王昕,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基金资助:
    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重大项目(2018XNL005)

  • Published:2023-07-21

摘要: 《聊斋志异》的“知己”主题显示了明清时代文人的精神转向。在传统话语中,下层士人的“知己”之求本质上是寻“知遇”,与之对应的是“士为知己者死”中“报”的逻辑。每个人的社会价值是“有待”的,需要在上者的承认和赏识。受明代交友观的影响,蒲松龄从平民的立场对“知己”中的等级观念进行了挑战与消解。主要表现为:出于个体尊严,对“士为知己者死”的不平等本质进行反思;作者的眼光从追求上位者的“知遇”转向弱小者间的互助;“知己难逢”的切身感受使得蒲松龄的“知己”之求转向鬼神与闺阁之间。这种神异化的“知己”叙事,显示了平民社会中等级意识的消解及对孤独个体的关注。

关键词: 《聊斋志异》;知己;异类;异性

中图分类号: 

  • I206.2
[1] 于景祥. 《文心雕龙》声律理论三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4): 186-191.
[2] 纪德君. 明清小说家“以文为戏”摭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4): 192-199.
[3] 徐大军. 《金瓶梅词话》叙事建构的文艺渊源刍议——以取径武松打虎故事的属性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4): 200-210.
[4] 王立. 明清灾害文学书写与御灾信仰的精神史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2): 33-39.
[5] 陈军. 《诗经》“昔我往矣”句经典化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2): 191-197.
[6] 胡胜. 杨悌《洞天玄记·前序》所引《西游记》辨[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2): 198-203.
[7] 叶志衡. 论元代文人对屈原和陶渊明的接受[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2): 204-210.
[8] 于景祥. 王文濡的骈文史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72-178.
[9] 王锺陵. 《庄子·大宗师》“真人三解”释[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48-160.
[10] 胡胜. 《西游记》与全真教关系辨说——以“车迟斗圣”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61-166.
[11] 章建文. 清初文学批评语境下张英的文学观——以《御选古文渊鉴》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67-173.
[12] 杜桂萍,马丽敏. 经学思维与俞樾戏曲创作[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190-199.
[13] 王颖. 论《老学庵笔记》的小说学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08-212.
[14] 周淑婷. 金圣叹“奇绝”审美范式探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18-221.
[15] 李建国. 论陶渊明对太康繁缛文风的接受与疏离——兼论陶渊明的美学自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202-217.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