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从生产方式的历史性变革研究中国式文化现代化的实践前提,有利于把握中国文化获得现代属性并重新引领世界文化发展的具体历史进程。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生产方式与文化形态并非单向决定论,而是呈现为双向的辩证统一关系,需要把握生产方式变革对文化形态发展的根本性推动作用,并理解文化形态反作用于生产方式的内在逻辑。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总和,生产力的历史性飞跃奠定中国式文化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既包括现代传媒的发展为文化形式的代际变迁提供技术性支撑,也包括机器体系和人工智能的普遍应用为文化内容的时代转换厚植生产性前提。生产关系的历史性变革激发中国式文化现代化的主体自觉,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构能够重塑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促使人民群众自觉批判前资本主义文化形态和资本主义文化形态的弊病,激发其构建社会主义文化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中图分类号:
[1] | 付文军. 《资本论》与马克思的技术批判[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6): 85-91. |
[2] | 林怀艺. 马克思、恩格斯“革命遗嘱执行人”思想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6-21. |
[3] | 杜秀娟, 陈晓刚. 论福斯特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重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3): 9-14. |
[4] | 刘晨晔.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思想新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4): 4-7. |
[5] | 杨丽霞. 马克思早期对费尔巴哈哲学改造的思想演进[J]. 社会科学辑刊, 2000, 0(5): 31-32. |
[6] | 杨俊一. 论马克思"制度变迁"思想的现代意识--兼论马克思"制度哲学"思想的理论与实践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00, 0(3): 18-2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