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黄其洪. 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三期发[J].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0(2): 13-22. |
[2] |
沈忻昕. 我国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效能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55-59. |
[3] |
马特. 论惠特曼城市生态诗学中的“道”[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158-164. |
[4] |
. 黑格尔、分析哲学和形而上学的未来[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2): 16-21. |
[5] |
. 当代社群主义的共同体观念[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1): 32-37. |
[6] |
范武邱. 论自我与他者语言伦理机制的构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3): 183-185. |
[7] |
金艳芬, 张士清. 人性的历史主义形式———肖恩·塞耶斯对马克思人性观的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6): 34-36. |
[8] |
刘力永. “普兰查斯和密里本德之争”的历史真相及其价值[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5): 15-18. |
[9] |
王雨辰. 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法论的三重转换---兼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4): 14-19. |
[10] |
李佃来.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向前做”与“向回做”[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4): 20-25. |
[11] |
陈庆超. 循环、永恒与期望:从时间维度看乌托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4): 36-18. |
[12] |
江怡. 经验与真理[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1): 19-23. |
[13] |
卞绍斌. 自由主义、社群主义与马克思社会概念的当代阐释[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6): 17-20. |
[14] |
陈红英, 戴孝悌. 奥克肖特对集体主义的文本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6): 28-30. |
[15] |
李凡. 理解何以可能[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6): 31-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