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25 ›› Issue (4): 231-236.

• 文明互鉴与中国文化形象建构 • 上一篇    

罗伯特·白英跨文化叙事中的中国形象

汪云霞   

  1. 上海交通大学
  • 发布日期:2025-09-24
  • 作者简介:汪云霞,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8BZW152)

  • Published:2025-09-24

摘要: 罗伯特·白英丰富的跨文化经历和长期在华生活的经验使其获得了观察中国的多维视角,赋予其中国书写以独特的深度和广度。白英以日记、游记、人物传记、小说、诗歌等多种文体形式书写中国和传播中国形象。白英的传记作品具有见证中国历史和建构战争记忆的作用,其小说则勾勒了中国诸多关键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揭示出时代转型和蜕变过程中不断“流动”和“变化”的中国风景。在白英的跨文化叙事中,中国不再是一个被边缘化的“异国”,而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独特历史经验和复杂社会结构的主体。白英的中国形象既融入了其个人的中国体验与理解,也深受中国社会、文化和历史的影响。这一互动过程不仅拓宽了白英自身的文化视野,也为西方世界提供了一种新颖的视角认识中国。

关键词: 罗伯特·白英;跨文化叙事;中国形象

中图分类号: 

  • I106
[1] 王天慧. 横光利一与日本新感觉派文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241-244.
[2] 胡铁生韩松. 后现代文学非人类他者形象的塑造及其意义——— 《纳尼亚传奇》与《哈利·波特》对比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4): 224-228.
[3] 杨莉. 论诗歌叙事中的空间标识---以拜伦的叙事诗《唐璜》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5): 184-188.
[4] 孙叶红. 奇人·奇想·奇诗———艾米莉·狄金森的诗人特质[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6): 206-207.
[5] 胡铁生, 常虹. 对抗与和谐:生态意义上的矛盾与统一———论麦尔维尔《白鲸》中人与自然的关系[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4): 209-212.
[6] 张欲晓. “迷惘的一代”与美国现代主义文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4): 216-217.
[7] 雷小青. 男权语境与宿命意识--《边城》与《一生》主人公悲剧根源的再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3): 269-271.
[8] 上官秋实.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创作及理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3): 166-168.
[9] 张联. 《吉檀迦利》思想倾向探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6): 133-135.
[10] 马利红. 双重书写:显性与隐性的"他者"---《在北京最后的日子》中的中国形象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1): 238-243.
[11] 王焱. 爱丽丝·门罗小说中女性意识的发生与衍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1): 187-190.
[12] 付筱娜. 《宠儿》与《奥德塞》的互文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3): 237-240.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