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25 ›› Issue (4): 68-74.

• 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新大众文艺研究 • 上一篇    

“新大众文艺”的批评标准

谷鹏飞   

  1. 西北大学
  • 发布日期:2025-09-24
  • 作者简介:谷鹏飞,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3&ZD274)

  • Published:2025-09-24

摘要: “新大众文艺”作为当代新媒介催生的新型美娱大众艺术形态,依然遵循文艺批评“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标准,只是其内涵有了新的扩充。新大众文艺批评的“历史的标准”是指通过文艺新媒介的创新,创造可施用于新媒介时代的中国文艺的“伟大传统”“伟大精神”,创新文艺的价值功能。新大众文艺批评的“人民的标准”是指通过文艺新媒介聚拢的新型大众,缔造具有公共性价值追求与共通性心理情感的新时代“个体公共人”。新大众文艺批评的“艺术的标准”是指通过继承并创新文艺的多媒介表达形式,实现文艺的艺术形式与大众的生活形式的融通互渗。新大众文艺的“美学的标准”是指通过新媒介来表达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等美的全部内容,体现时代审美精神和审美风貌。新大众文艺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文艺表达的媒介创新来实现文艺主体的扩容、文艺创作的普及与文艺受众的扩大,消弭生活与艺术的界限,涵育新时代的新民族与新大众。

关键词: 新大众文艺;历史的标准;人民的标准;艺术的标准;美学的标准

中图分类号: 

  • I02
[1] 党圣元. “第二个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艺价值思想研究的阐释向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0(2): 32-44.
[2] 韩 伟. “两个结合”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新使命[J].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0(2): 45-50.
[3] 周才庶. 新媒介文学的感性变革与审美批判[J].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0(6): 209-215.
[4] 董琦琦. 生态学语境下“自然”的延异——从马克思到威廉·莱斯[J].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0(4): 199-207.
[5] 李世涛. 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中文艺现代性的两个维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0(5): 215-222.
[6] 王纯菲. 文学性的生活延展与文学的商化写作[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5): 207-211.
[7] 王建香. 文学言语行为:文学与现实关系新思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6): 176-179.
[8] 甫玉龙, 陈定家. 超文本与互文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3): 199-204.
[9] 王纯菲. 生命体验的诗化文论--重估宗白华文艺理论的"生存"价值[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6): 128-132.
[10] 张荣翼. 文艺规律在当代的若干转换[J]. 社会科学辑刊, 2000, 0(5): 131-137.
[11] 黄裳裳. 文学的日常性品格--文学理论的一种新关怀[J]. 社会科学辑刊, 2000, 0(4): 122-128.
[12] 赵炎秋. 论网络传播对文学的影响[J]. 社会科学辑刊, 2000, 0(4): 129-133.
[13] 顾祖钊. 中国文论的建设与超越[J]. 社会科学辑刊, 2000, 0(2): 121-125.
[14] 高楠. 走向解释的文学批评[J]. 社会科学辑刊, 2000, 0(1): 130-136.
[15] 党圣元. 新时期四十年中国文论反思:问 题 与 导 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5-10.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