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意识形态安全始终是国家安全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民族利益、保证国家安全的一道坚固屏障。意识形态领域的争夺和斗争并没有因为冷战的结束而走向终结,由于社会制度的根本对立,西方国家从未放弃对中国“西化”、颠覆的图谋。而且,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我国社会日益显现出复杂难控的局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严峻挑战。我们必须从国家战略层面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创新工作思路,大力发展经济,加强文化建设,积极推进政治文明建设,使大众乐于接受和真正认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从而构筑起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
〔1〕杨海英:《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研究》,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年,第5页. 〔2〕江泽民:《关于加强党校建设的几个问题》,《新时期党的建设文献选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96页. 〔3〕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8年12月19日,第1版. 〔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第1版. 〔5〕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年,第5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5页. 〔7〕涂成林、史啸虎:《国家软实力与文化安全研究——以广州为例》,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第96页. 〔8〕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 》2011年7月2日,第1版. |
[1] | . 经济人与共产主义价值追求的一致性及其达成——基于人和社会行为机制的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1): 38-4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