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关于管理学学科属性的争论主要是围绕管理学是不是科学以及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而展开的。从管理理论的演进或者从管理学发展的整个轨迹来看,可以从人文的层次来认识管理学:管理学是关于人的学问,管理理论经历了从“物本”到“人本”的转变,管理研究方法呈现出科学与人文相互融合的趋势。
中图分类号:
〔1〕彼得·F.德鲁克:《管理实践》,帅鹏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9年. 〔2〕陈永强:《现代企业管理的人文精神》,《理论探讨》2001年第8期. 〔3〕崔援民:《现代管理方法论》,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6年. 〔4〕杜拉克:《杜拉克管理思想全书》,北京:九州出版社,2001年. 〔5〕高静美:《社会学分析框架下的管理学学科属性》,《经济管理·新管理》2003年第2期. 〔6〕高良谋、高静美:《管理学的价值性困境:回顾、争鸣与评论》,《管理世界》2011年第1期. 〔7〕郭咸纲:《西方管理思想史》,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 〔8〕林曦:《管理学的学科属性与学科定位》,《新华文摘》2006年第3期. 〔9〕刘玉琦、沈李龙:《西方管理理论分析·思考·借鉴》,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4年. 〔10〕卢正慧:《管理学演化中的人性问题》,《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经济管理版)》2002年第2期. 〔11〕罗长海:《企业文化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 〔12〕潘承烈:《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管理学》,《南开管理评论》2003年第2期. 〔13〕孙成志、高良谋:《管理学原理》,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5年. 〔14〕续增:《管理学的属性与科学定位》,《中外企业文化》2000年第10期. 〔15〕杨善发:《管理学的两难困境与出路》,《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 〔16〕朱成全:《经济学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财经问题研究》2003年第2期. |
[1] | 郑晓莹,谢毅,彭泗清. 协同还是拮抗——消费者感知的企业产品能力与宣传能力对品牌资产的交互影响[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171-180. |
[2] | . 论微博问政对公共治理功能的改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68-70. |
[3] | 叶美兰, 刘永谋, 吴林海. 物联网风险与现代性的困惑——兼论智能空间的伦理重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5): 46-51. |
[4] | 沙宏. 论政府行政管理技术的创新[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6): 227-228. |
[5] | 郑文范. 科学技术本质的演化论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3): 11-15. |
[6] | 庞跃辉. 论全球化时代与发展中国家行政管理模式转型[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5): 36-40. |
[7] | 单凤儒. 管理机制与管理功效链[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2): 69-73. |
[8] | 金巧顺. 国外公司代理制及对中国的借鉴——德国D+H公司代理制个案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2): 81-83. |
[9] | 郝欣, 胡振亚. 决策失误的重要成因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6): 44-46. |
[10] | 杨兆宇, 赵晶. 从工业社会到知识经济社会管理的十大变化[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2): 63-67. |
[11] | 傅朝. 孙子组织管理思想探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1): 113-116. |
[12] | 田佑中. 论因特网时代的社会控制[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5): 37-43. |
[13] | 邱国栋,田杨,王涛. 创新发展新动力:双向嵌入性协同创新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1): 36-44. |
[14] | 杨述明. 供求关系理论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1): 45-49. |
[15] | 王鑫, 赵继伦. 文化哲学视阈中企业人事管理的核心价值理念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1): 237-23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