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7 ›› Issue (5): 134-141.

• 经济理论前沿及热点 • 上一篇    下一篇

可重复性分析框架下雾霾治理的实验研究——以“APEC空气质量保障行动”为例

李辉   

  • 发布日期:2018-07-23
  • 作者简介:李辉,管理学博士,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山东 青岛266580)。
  •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BZZ051);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15CX05004B)

  • Published:2018-07-23

摘要: “APEC蓝”是在特殊情况下采用“超常规”手段减排的结果,在现有常规状态下是不可重复和不稳定的。但作为一次雾霾治理实验,“APEC空气质量保障行动”中“完全可重复”和“有条件重复”的实验条件对雾霾治理实践依然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不可重复”的实验条件及其影响因素一方面有助于验证已有观点,另一方面以“运动式治理”的方式起到了示范、警示、过渡和累积效应,并有利于提升应对各种危机或紧急状态的强大信心。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还应着力思考如何实现从“政治动员”到“制度创新”、从“行政管控”到“立法管控”、从“运动式治理”到“常态化治理”、从“举国体制”到“区域协同治理”、从“外在压力”向“内生动力”的转变。

关键词: 雾霾治理, 实验可重复性, 直接重复与概念性重复

中图分类号: 

  • F062.2

〔1〕〔13〕肖利:《我国城市空气污染及治理的对话——采访唐孝炎院士》,《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9年第3期.
〔2〕刘华军等:《雾霾污染的城市间动态关联及其成因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年第3期.
〔3〕〔16〕钟茂初:《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理论认识及制度主张》,《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3年第4期.
〔4〕曲格平:《如何实现“美丽中国”愿景》,《中国环境报》2013年5月20日,第2版.
〔5〕诸大建:《分析雾霾要剥三层皮》,《新民晚报》2014年1月11日,第A03版.
〔6〕陈巍:《可重复性:为心理科学注入“正能量”》,《科技导报》2013年第14期.
〔7〕哈贝马斯:《认识与兴趣》,郭官义、李黎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第124页.
〔8〕〔11〕陈绍庆:《可重复的实验结果是科学进步的基础?》,2013年3月26日,http://pansci.tw/archives/43584,2016年12月11日.
〔9〕Schmidt, S., “Shall We Really do It Again? The Powerful Concept of Replication is Neglected in the Social Sciences,”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vol.13, no.2(2009),pp. 90-100.
〔10〕Popper, K.R.,The Logic of Scientific Discovery,New York: Routledge, 2002,pp. 23-24.
〔12〕何华青、吴彤:《实验的可重复性研究:新实验主义与科学知识社会学比较》,《自然辩证法通讯》2008年第4期.
〔14〕张晓旭:《北京专家把脉保定雾霾重点在于统筹区域环境治理》,2013年11月19日,http://hebei.hebnews.cn/2013-11/19/content_3613490_2.htm,2016年11月28日.
〔15〕〔美〕奇普·雅各布斯、威廉·凯莉:《洛杉矶雾霾启示录》,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第3页.
〔17〕张晶:《联手治霾或成区域协同发展新契机》,《科技日报》2013年3月15日,第9版.
〔18〕尚虎平:《政府绩效评估中“结果导向”的操作性偏误与矫治》,《政治学研究》2015年第3期.
〔19〕邹春霞:《“APEC蓝”是如何保障的?》,《北京青年报》2014年11月13日,第9版.
〔20〕张昊:《严格执法严厉问责方能留住APEC蓝》,《法制日报》2014年11月15日,第4版.
〔21〕于文轩:《面子倒逼里子:历史现实主义和制度理论视角下的后APEC》,于文轩:《道法无常:新加坡公共管理之道》,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5年,第146页.
[1] . 耕地自然力安全预警理论探索——基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2): 90-93.
[2] 范忠宏. 房地产业发展与地方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131-134.
[3] 李秉祥, 黄泉川. 市场转型期我国环境保护投融资主体事权划分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3): 65-70.
[4] 胡仪元. 西部生态经济开发的利益补偿机制[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2): 81-85.
[5] 李树. 绿色壁垒的设置与我国经济的"绿化"[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2): 72-77.
[6] 孙萍, 王丹. 论地方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角色定位[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1): 49-51.
[7] 曹新. 论经济增长的环境代价[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2): 76-79.
[8] 马越越,王维国. 中国物流业碳排放的空间非均衡与极化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1): 103-110.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林毅夫, 付才辉.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吉林振兴发展研究——《吉林报告》分析思路、工具方法与政策方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 -16 .
[2] 张可云. 论老工业基地的内部“缺新”与外部“有新”——成因、适用理论与振兴新思路[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21 -29 .
[3] 王塑峰, 纪玉山. 东北重化工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思考——基于综合竞争优势理论的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30 -41 .
[4] 尹志超, 杨超. 夫妻相对收入与幸福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42 -50 .
[5] 孙巍, 王亚君. 中国服务业生产率的动态演化机理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1 -59 .
[6] 张一兵. 义肢性工具模板和符码记忆中的先行时间——对斯蒂格勒《 技术与时间 》的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60 -65 .
[7] 张亮. 斯图亚特·霍尔的理论创新道路析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66 -72 .
[8] 孙琳. 论置身性解释学:在现象学与辩证法之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73 -78 .
[9] 胡大平. 哈维的空间概念与历史地理唯物主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79 -86 .
[10] 卓承芳. 维希留“速度—空间”观刍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87 -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