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2 ›› Issue (6): 234-240.

•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学状况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论中国现当代小说创作中歌谣现象的叙事类型和成因

罗宗宇   

  • 出版日期:2012-11-15 发布日期:2018-08-28
  • 作者简介:罗宗宇,1968年生,文学博士,湖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副院长(湖南 长沙 410082)。
  •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06CZW014);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NCET-09-0332)

  • Online:2012-11-15 Published:2018-08-28

摘要: 歌谣在中国现当代小说创作中不断出现,已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中国现当代小说创作中歌谣的叙事类型是指歌谣在小说叙事中被运用处理的类型。根据小说叙事运用处理歌谣的不同方式,可分为直接型和间接型两大类。直接型是指歌谣通过直接引语或正面叙述方式进入小说的叙事类型。间接型是指不直接引用歌谣,也不呈现歌谣内容,采用间接叙述提及歌谣或与之相关信息的叙事类型,实际上是一种缺席在场型。中国现当代小说创作中歌谣现象的出现有多种因素,从总体上来看,是中国古代叙事文学创作中的歌谣传统、中国现当代小说作家的歌谣意识与歌谣自身的多重价值合力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小说, 小说创作, 歌谣, 叙事类型

中图分类号: 

  • I206.7

〔1〕杨振声:《玉君》,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第54页.
〔2〕沈从文:《雨后》,《沈从文全集》第3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275页.
〔3〕沈从文:《萧萧》,《沈从文全集》第8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257页.
〔4〕〔22〕沈从文:《长河》,《沈从文全集》第10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32-33、148页.
〔5〕茅盾:《水藻行》,《茅盾选集》(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第300页.
〔6〕端木蕻良:《大江》,《端木蕻良文集》第2卷,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363-364页.
〔7〕汪曾祺:《受戒》,《汪曾祺全集》第1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329-330页.
〔8〕汪曾祺:《求雨》,《汪曾祺全集》第2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54-55页.
〔9〕〔39〕草明:《延安人》,曾克:《延安文艺丛书·小说卷》(上),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293、301页.
〔10〕孙犁:《女人们·瓜的故事》,《孙犁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64页.
〔11〕曲波:《林海雪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第24页.
〔12〕梁斌:《红旗谱》,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第224页.
〔13〕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21页.
〔14〕贾平凹:《废都》,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年,第3-4页.
〔15〕孙建军:《混官民谣》,延边:延边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40页.
〔16〕范稳:《水乳大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80页.
〔17〕叶紫:《叶紫文集》(上),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11-312页.
〔18〕古华:《贞女》,《爬满青藤的木屋》,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31-32页.
〔19〕张承志:《黑骏马》,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10-11页.
〔20〕废名:《柚子》,《竹林的故事》,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年,第4页.
〔21〕废名:《我的邻舍》,《竹林的故事》,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年,第20、17页.
〔23〕师陀:《村中喜剧》,《师陀全集》第1卷,洛阳: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37页.
〔24〕师陀:《百顺街》,《师陀全集》第1卷,洛阳: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02页.
〔25〕萧红:《生死场》,《萧红散文小说选》,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年,第523页.
〔26〕周立波:《金戒指》,《周立波文集》第2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第311-312页.
〔27〕古华:《芙蓉镇》,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第31-32页.
〔28〕路遥:《人生》,《路遥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170页.
〔29〕余华:《活着》,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5页.
〔30〕高建群:《最后一个匈奴》,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0年,第61页.
〔31〕孙健忠:《舍巴日》,《当代湖南作家作品选·孙健忠卷》,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316、390页.
〔32〕〔33〕沈从文:《边城》,《沈从文全集》第8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122、121页.
〔34〕沈从文:《采蕨》,《沈从文全集》第4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262-263页.
〔35〕周立波:《山那面人家》,《周立波文集》第2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第408-412页.
〔36〕〔37〕张炜:《九月寓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15、56页.
〔38〕蔡测海:《今天的太阳》,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年,第45页.
〔40〕乌热尔图:《七叉犄角的公鹿·森林里的歌声》,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年,第254页.
〔41〕〔42〕左丘明:《国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99、519页.
〔43〕司马迁:《史记》第9册,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847页.
〔44〕龚鹏程:《文化符号学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99页.
〔45〕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23页.
〔46〕施耐庵:《水浒传》,长沙:岳麓书社,2008年,第429页.
〔47〕曹雪芹:《红楼梦》,长沙:岳麓书社,2008年,第28页.
〔48〕罗贯中:《三国演义》,长沙:岳麓书社,2008年,第532页.
〔49〕冯梦龙:《醒世恒言》,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第212-213页.
〔50〕鲁迅:《长明灯》,《鲁迅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66页.
〔51〕吴世勇:《沈从文年谱》,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4页.
〔52〕沈从文:《一个边疆故事的讨论》,《沈从文全集》第17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463页.
〔53〕沈从文:《对<边城>电影文学剧本的改评》,《沈从文全集》第8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192页.
〔54〕汪曾祺:《师恩母爱》,《汪曾祺全集》第6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40-241页.
〔55〕汪曾祺:《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在耶鲁和哈佛的演讲》,《汪曾祺全集》第4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20页.
〔56〕 汪曾祺:《小说创作随谈》,《汪曾祺全集》第3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314页.
〔57〕阿来:《关于灵魂的歌唱》,《人民文学》1999年第4期.
〔58〕郑义:《创作<远村>之随想》,《中篇小说选刊》1984年第2期.
〔59〕汪曾祺:《浅处见才》,《汪曾祺全集》第6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425页.
〔60〕高尔基:《苏联的文学》,《民间文艺集刊》第1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第113页.
〔61〕周立波:《山那面人家》,《周立波文集》第2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第412页.
〔62〕朱光潜:《从研究歌谣后我对于诗的形式问题意见的变迁》,《朱光潜全集》第8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414页.
〔63〕周作人:《歌谣》,《周作人文类编》第6卷,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525页.
〔64〕汪曾祺:《读民歌札记》,《汪曾祺全集》第3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13页.
〔65〕叶朗:《中国小说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第232页.
〔66〕沈从文:《致张兆和》,《沈从文全集》,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185页.
[1] 黄念然. 论"十七年"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探索[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3-20.
[2] 蔡长青. 人文情怀:林非学术与创作的共同指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203-206.
[3] 吕周聚. 论村上春树的中国情结与创伤记忆[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76-183.
[4] 杨剑龙. 知青一代人的集体记忆——论新世纪的知青电影[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84-188.
[5] 刘磊,王珏. 清初流人诗与东北地域文化的“疏”与“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182-188.
[6] . 新世纪都市情感小说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207-212.
[7] . 对中国比较文学教材观的反思——兼及王向远与夏景之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2): 211-214.
[8] . 1960年代下半期中国文艺思想与《讲话》——以《人民日报》1967、1970年两个纪念专栏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2): 215-222.
[9] 徐正英, 李飞跃. 修辞立诚 诚朴雄伟——读纪宝成先生《乐斋词》[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5): 233-236.
[10] 董文桃. 论苏青创作的文学史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5): 237-240.
[11] 周景雷. 后乡村叙事:后工业时代的乡村呈现[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3): 167-171.
[12] 张荣翼. 文学传播中的当代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6): 152-156.
[13] 何锡章. 中国当代流行文化的兴起、"繁荣"与政治文化心理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5): 54-56.
[14] 张利群. 中国文学批评的"全球化"情结与焦虑[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5): 148-152.
[15] 姜国忠. 金庸小说魅力散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1): 169-171.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林毅夫, 付才辉.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吉林振兴发展研究——《吉林报告》分析思路、工具方法与政策方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 -16 .
[2] 党圣元. 新时期四十年中国文论反思:问 题 与 导 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5 -10 .
[3] 〔加〕罗伯特·韦尔. 作为道德哲学家的马克思——马克思的道德观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5): 5 -9 .
[4] 刘进田. 孔子“为仁由己”思想与自由价值观之通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5 -7 .
[5] 臧峰宇. 犹太人问题与拜物教秘密的政治哲学探赜——《论犹太人问题》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12 -17 .
[6] 高广旭. 论现代政治的信任难题及其破解路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18 -23 .
[7] 李彬彬. 社会平等及其实现的路径——重读《神圣家族》对埃德加尔和蒲鲁东的批判[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24 -32 .
[8] 田毅鹏. 社会建设中的传统与现代[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33 -37 .
[9] 王庆明. 单位化治理的转型与变异:重访新传统主义理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38 -43 .
[10] 徐延辉, 龚紫钰. 社会质量、自我效能感与城市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入[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44 -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