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03 ›› Issue (2): 115-119.

• 学术史论 • 上一篇    下一篇

战后美国的中国研究

王建平, 薛荔   

  1. 东北大学美国研究中心,辽宁沈阳110004
  • 收稿日期:2002-08-20 出版日期:2003-03-15 发布日期:2018-10-26
  • 作者简介:王建平(1957-),男,辽宁沈阳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当代美国文学及文化理论研究。

  • Received:2002-08-20 Online:2003-03-15 Published:2018-10-26

摘要: 美国的中国学发轫于20世纪60年代、发展于70年代、兴盛于80年代、繁荣于90年代。其间政府、学术界和民间的交互影响贯穿始终,对中国学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60年代美国学术界热衷于确立研究领域和分析框架,积极参与学术、政策、文化教育和美中关系的讨论。70年代标志着中国研究的细分化,学者的目的性更强、更明确,参与设立全国性组织,致力于推广、普及中国文化的公共教育、文化交流和学术合作。80年代中国学在美国大学机构化与学科化,而这一进程却是以中国学学者从公共事业和政策部门的淡出为代价。90年代的主要特征是学科专业化和国际合作。

关键词: 中国学, 机构化进程, 学术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 

  • K712.53-712.54

〔1〕S. B. T homas. 共产党中国的政府和行政管理〔M〕. 纽约太平洋关系学院出版社, 1953; Richard. L . Walker. 共产党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M〕. 耶鲁大学出版社, 1955; H. Arthur Steiner . 共产党中国的国际地位〔M〕. 纽约太平洋关系学院出版社, 1958; Choh-Ming L i. 共产党中国的经济发展〔M〕. 加州伯克利大学出版社, 1959; C. K. Yang. 中国共产主义社会: 家庭与村庄〔M〕. 麻省理工大学出版社, 1959; A. Doak Barnet t .共产党中国与亚洲: 对美国政策的挑战〔M〕. 纽约Vin -t age Press , 1960; Allen S. Whiting. 中国跨过鸭绿江: 朝鲜战争〔M〕. 纽约麦克米伦出版公司, 1960.
〔2〕美国当代中国学〔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106-107.
〔3〕Barnet t . 中国共产党政治实践〔M〕; John Wilson Lewis .中国政党领袖和革命力量对比〔M〕; John M. H. Lind beck . 中国: 革命社会的管理〔M〕; Robert A. Scalapino.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导层〔M〕; Chalmers A. John son. 当代中国的意识形态和政治〔M〕; Dwight H.Perkins. 中国现代经济: 历史的观察〔M〕; Robert F.Dernberger. 中国的发展经验: 比较研究〔M〕.
〔4〕Lucian Pye. 毛泽东〔M〕. 加州伯克利大学出版版社, 1976; Lowell Dit tm er. 刘少奇与中国文化革命〔M〕. 加州伯克利大学出版社, 1974; Hong Yung Lee. 中国文化大革命的政治背景: 个案研究〔M〕. 加州伯克利大学出版社, 1978; Stanley Rosen. 广州红卫兵派系与文化大革命〔M〕. Westview Press, 1987; Victor C. Falken-heim. 当代的中国公民与团体〔M〕. 密执安大学出版社,1987; Merle Goldman . 中国知识分子: 同流与分歧〔M〕.哈佛大学出版社, 1981.
〔5〕Nichol as R. Lardy. 中国现代经济发展中的农业〔M〕. 剑桥大学出版社, 1983; Barry Naugh ton . 毛以后的中国政治经济改革〔M〕. 哈佛大学出版社, 1985; Elizabeth J . Perry, Christine Wong. 毛以后中国政策机制〔M〕. 加州伯克利大学出版社, 1987; David M. Lamp ton. 中国遥望2000 年: 四个现代化〔M〕. 华盛顿大学出版社, 1986; Katherine Huang Hsiao. 中国大陆的政府预算和财政政策[ M ] . 华盛顿大学出版社, 1988.
〔10〕改革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的经验〔J〕.共产主义比较研究, 1988, (21) : 221 -237; 当代中国的国家与社会〔J〕.世界政治, 1989, (41) : 579-591.
[1] 王建平, 史国强. 费正清在哈佛:东亚学在美国的机构化进程[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4): 117-121.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田洁. 如何理解“朋友作为另一个自身”[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1 .
[2] 卢军. 极富柔情的孤独的斗士——汪曾祺眼中的鲁迅[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 -3 .
[3] 徐晓芳,刘春年. 中美应急网站文化差异分析——基于中美在线应急网站的测评与比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4 .
[4] 程广云. 政治的形而上学和实践哲学——从毛泽东的“两论”到邓小平的“三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5 -11 .
[5] 刘森林. 焦虑:《启蒙辩证法》的主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1): 5 -9 .
[6] 崔秋锁. 论马克思价值观的哲学思想前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1): 14 -19 .
[7] 任常青.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理论的创新和构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25 -34 .
[8] 任保平. 新时代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变化及其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路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35 -43 .
[9] 郭冠清. 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创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44 -54 .
[10] 何文炯. 我国现行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的机理分析及效应提升[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55 -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