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03 ›› Issue (5): 17-22.

• 哲学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先秦"尚大"思维论

刘畅   

  1. 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天津300071
  • 收稿日期:2003-05-21 出版日期:2003-09-15 发布日期:2018-10-29
  • 作者简介:刘畅(1953-),男,山东烟台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思想史及古典文献研究。

  • Received:2003-05-21 Online:2003-09-15 Published:2018-10-29

摘要: 先秦思想界,涌动着一股"尚大"思潮,其本质在于对终极依据的追求与探索。大的,就是美的,就是好的,就具有终极价值意义,这种观念风行一时。纵观先秦思想界,尚"大"已经构成一种思维的存在。在此,"大",已非一个简单的物理意义上的时空概念,或传统意义上纯粹的美学观念,而是一种人文观念、思想范畴,具有极大的抽象涵盖性。几乎所有先秦思想家都曾对其进行过描述、论证。举凡自然、社会、人事、审美、思维活动,凡是最好、最高级、最完美之物就称之为"大"。而这些"最大"之物,正是先秦诸子们不厌其烦所讨论的要义。若抽去它们,一部先秦思想史就会黯然失色。

关键词: 先秦, 思想史, "尚大"思维

中图分类号: 

  • B22

〔1〕屈原. 天问〔M〕.
〔2〕荀子 天论〔M〕.
〔3〕庄子 秋水〔M〕.
〔4〕〔7〕〔19〕〔21〕庄子 逍遥游〔M〕.
〔5〕〔32〕老子 二十五章〔M〕.
〔6〕〔25〕庄子 天地〔M〕.
〔8〕〔18〕庄子 大宗师〔M〕.
〔9〕〔48〕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本)〔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0.
〔10〕易 系辞〔M〕.
〔11〕〔12〕〔37〕〔41〕〔51〕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本)〔M〕.北京: 中华书局, 1980.
〔13〕〔14〕〔55〕王献唐. 炎黄氏族文化考〔M〕.济南:齐鲁书社.
〔15〕春秋左传正义(十三经注疏本)〔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0.
〔16〕庄子 知北游〔M〕.
〔17〕孟子 尽心下〔M〕.
〔20〕庄子 齐物论〔M〕.
〔22〕〔24〕庄子 人间世〔M〕.
〔23〕庄子 外物〔M〕.
〔26〕庄子 徐无鬼〔M〕.
〔27〕〔56〕〔57〕司马迁. 史记(二十四史本)〔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0.
〔28〕屈原.离骚〔M〕.
〔29〕〔30〕高诱.淮南子〔M〕.北京: 中华书局, 1983.
〔31〕桓宽.盐铁论〔M〕.四部丛刊本.
〔33〕老子 六十七章〔M〕.
〔34〕老子 四十五章〔M〕.
〔35〕老子 六十三章〔M〕.
〔36〕庄子 天道〔M〕.
〔38〕论语 泰伯〔M〕.
〔39〕〔47〕朱熹. 四书集注〔M〕. 济南: 齐鲁书社,1982.
〔40〕易 乾〔M〕.
〔42〕论语 子罕〔M〕.
〔43〕孟子 万章下〔M〕.
〔44〕孟子 尽心上〔M〕.
〔45〕告子下〔M〕.
〔46〕告子上〔M〕.
〔49〕刘泽华. 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与社会整合〔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50〕班固.白虎通义〔M〕.四部丛刊本.
〔52〕孟子 梁惠王上〔M〕.
〔53〕春秋公羊传注疏(十三经注疏本)〔M〕. 北京:中华书局, 1983.
〔54〕叶绍均. 十三经索引〔M〕. 北京: 中华书局,1983.
〔58〕黄鸣奋. 超文本阅读〔M〕. 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2.
[1] 马得林. 从“无名之朴”到“返朴归真”——道家“朴”思想的形上考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4-19.
[2] 杨晓伟. “化性起伪”中的政治诉求——荀子伦理政治思想中的难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20-24.
[3] 王前,杨慧民. “阴阳”范畴的现代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2): 31-35.
[4] 张洪兴. 试论庄子对先秦立言观的批判与超越[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5): 41-44.
[5] 辛达海. 论儒家恕道精神的当代价值[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1): 26-30.
[6] 谢树放. 儒家中和观及环境伦理哲学启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1): 31-35.
[7] 张晓光. 《周易》中的类比推论思想[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5): 32-35.
[8] 孙小玫, 阮航. 《论语》中的"谦"及其现代价值[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3): 14-18.
[9] 夏国军. 孔子的“正名”说是政治伦理的,还是逻辑的[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2): 30-32.
[10] 许士密. 道家生命哲学的现代诠释[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6): 24-29.
[11] 孟庆丽. 庄子的言意观辨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5): 143-147.
[12] 魏传宪. 《庄子》的思维方法论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4): 21-27.
[13] 王杰. 荀子的人性论及其"成人之道"[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4): 35-39.
[14] 杨树森. 论儒家义利观的历史演变及现代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2): 18-23.
[15] 刘进田. 孔子“为仁由己”思想与自由价值观之通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5-7.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田洁. 如何理解“朋友作为另一个自身”[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1 .
[2] 卢军. 极富柔情的孤独的斗士——汪曾祺眼中的鲁迅[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 -3 .
[3] 徐晓芳,刘春年. 中美应急网站文化差异分析——基于中美在线应急网站的测评与比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4 .
[4] 程广云. 政治的形而上学和实践哲学——从毛泽东的“两论”到邓小平的“三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5 -11 .
[5] 刘森林. 焦虑:《启蒙辩证法》的主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1): 5 -9 .
[6] 崔秋锁. 论马克思价值观的哲学思想前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1): 14 -19 .
[7] 任常青.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理论的创新和构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25 -34 .
[8] 任保平. 新时代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变化及其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路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35 -43 .
[9] 郭冠清. 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创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44 -54 .
[10] 何文炯. 我国现行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的机理分析及效应提升[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55 -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