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以诗取士"是盛唐最重要的文化策略。盛唐的这种取士科制,以官方政策的名义接纳了齐梁文学的艺术形式和趣味,造成了特殊的社会制度与生活风习,为知识分子提供了高度自由而宽松的文化环境,使盛唐生活和盛唐人气质全面诗化,助长了士人山水情结的生成,形成了流连光景而寄意玄远的风景审美的时尚,盛唐几乎所有的山水诗名篇都是产生于与科考有关的行旅羁役的奔忙中。在这种特殊的文化生态中,山水诗群迅速形成,诗歌(特别是山水诗)高潮蓬勃出现。
中图分类号:
〔1〕王勃.上吏部裴侍郎启〔A〕. 〔2〕刘知己.全唐书: 卷二七四。 自述〔M〕. 〔3〕张说.全唐文: 卷二二五。 唐昭容上宫氏文集序〔M〕. 〔4〕封氏闻见录。 科制。 卷三〔M〕. 〔5〕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71. 〔6〕闻一多. 闻一多全集: 第六卷〔M〕. 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3. 120. |
[1] | 于景祥. 王文濡的骈文史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72-178. |
[2] | 王锺陵. 《庄子·大宗师》“真人三解”释[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48-160. |
[3] | 胡胜. 《西游记》与全真教关系辨说——以“车迟斗圣”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61-166. |
[4] | 章建文. 清初文学批评语境下张英的文学观——以《御选古文渊鉴》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67-173. |
[5] | 杜桂萍,马丽敏. 经学思维与俞樾戏曲创作[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190-199. |
[6] | 王颖. 论《老学庵笔记》的小说学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08-212. |
[7] | 周淑婷. 金圣叹“奇绝”审美范式探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18-221. |
[8] | 李建国. 论陶渊明对太康繁缛文风的接受与疏离——兼论陶渊明的美学自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202-217. |
[9] | 祁志祥. 清代词论的“尊体”取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44-153. |
[10] | 赵毓龙,胡胜. 因循与重构:《昇平宝筏》对西游故事的改造——以“黄袍郎”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54-158. |
[11] | 郭世轩. 崇文·尚清·真美——钟嵘对陶渊明的评价及其影响[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59-162. |
[12] | 丁建定,任志强. 基于模糊层次综合评估法的养老保险基金投资风险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39-44. |
[13] | 殷学国. 鲧的变形:中国古代天灾救济叙事观念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171-176. |
[14] | 胡建次. 清以降词集序跋对婉约与豪放之宗的消解[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177-181. |
[15] | 魏洪洲. 陈、白二氏《九宫谱》《十三调谱》考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2): 189-19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