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03 ›› Issue (5): 170-172.

• 学人论坛 • 上一篇    下一篇

梅岭题咏与贬谪文化

陈小芒, 廖文华   

  1. 赣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江西赣州341000
  • 收稿日期:2003-06-04 出版日期:2003-09-15 发布日期:2018-10-29
  • 作者简介:陈小芒(1963-),男,江西石城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旅游文化研究。

  • Received:2003-06-04 Online:2003-09-15 Published:2018-10-29

摘要: 梅岭诗作是历代文化名人在梅岭留下的足迹、思想和情感的反映,它在内容上表现为怨愤郁抑、感物伤怀,而在艺术上却是托物写景、比兴隐喻。梅岭诗作是一种文化心态的折射,是历代贬谪士人心灵的一面镜子,它深化了中国贬谪文化的内涵。

关键词: 梅岭题咏, 贬谪, 文化

中图分类号: 

  • I207.22

〔1〕大余县志〔Z〕. 北京: 中国三环出版社, 1990.
〔2〕南雄县志〔Z〕.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1.
〔3〕大余县委宣传部.梅国诗选注〔M〕.
[1] 于景祥. 《文心雕龙》中的骈文史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00-207.
[2] . 从唐诗看浮云意象的佛禅意味[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197-200.
[3] 卢燕平. 试论义山无题诗悼亡内容及其常用意象[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5): 163-167.
[4] 陈武英. 朱淑真诗词的历史价值[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5): 168-172.
[5] 周淑芳. 咏史诗:对被理性精神关怀领域的触探与拓展[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2): 151-153.
[6] 赵淑平. 乐府诗的绝唱--唐代乐府诗成就探说[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1): 166-168.
[7] 李春青. 心中之景与眼中之景--陶诗与谢诗的文本差异及其文化原因[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2): 153-158.
[8] 李炳海. 空间迁徙和时间流逝中的漂泊者[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1): 130-134.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田洁. 如何理解“朋友作为另一个自身”[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1 .
[2] 卢军. 极富柔情的孤独的斗士——汪曾祺眼中的鲁迅[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 -3 .
[3] 徐晓芳,刘春年. 中美应急网站文化差异分析——基于中美在线应急网站的测评与比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4 .
[4] 程广云. 政治的形而上学和实践哲学——从毛泽东的“两论”到邓小平的“三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5 -11 .
[5] 刘森林. 焦虑:《启蒙辩证法》的主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1): 5 -9 .
[6] 崔秋锁. 论马克思价值观的哲学思想前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1): 14 -19 .
[7] 任常青.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理论的创新和构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25 -34 .
[8] 任保平. 新时代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变化及其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路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35 -43 .
[9] 郭冠清. 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创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44 -54 .
[10] 何文炯. 我国现行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的机理分析及效应提升[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55 -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