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反观解构主义在中国传播和研究的历史,从80年代至今,解构主义自始至终都占据着中国的文坛和哲坛,并显出向其他学科延伸的迹象。中国学人也经历了一个从自发翻译外国人的读解本到自觉理解并自主运用解构主义的过程:翻译了若干出色的解构主义代表作,出版了一批优秀专著,发表了一系列在国内影响力巨大的论文,取得了相当可喜的成果。但由于解构主义理论的晦涩和学人们思维能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解构主义作为后现代精神之底蕴,其被翻译、理解和现实化的广度和深度都是远远不够、不尽人意的,其理论空间有待进一步拓展。
中图分类号:
〔1〕德里达. 德里达访谈录: 一种疯狂守护着思想〔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2〕德里达. 文学行动〔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3〕德里达. 马克思的幽灵〔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4〕德里达. 克里斯托弗。 诺里斯〔M〕. 北京: 昆仑出版社, 1999. 〔5〕德里达. 多忆的记忆--为保罗。 德曼而作〔M〕.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9. 〔6〕德里达. 声音与现象〔M〕.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9. 〔7〕德里达.论文字学〔M〕.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8〕薛小源,金惠敏.尼采的幽灵〔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9〕乐黛云,李比雄.跨文化对话〔M〕. 上海: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0. 〔10〕尚杰. 德里达〔M〕.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11〕陆扬. 后现代的文本阐释: 福柯与德里达〔M〕.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2000. 〔12〕布洛克曼. 结构主义: 莫斯科--布拉格--巴黎〔M〕.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6. 〔13〕特里。 伊格尔顿. 当代西方文学理论〔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 〔14〕安纳。 杰弗森, 等. 西方文艺学概述与比较〔M〕. 长沙: 湖南文艺出版社, 1986. 〔15〕罗里。 赖安, 等. 当代文艺理论导引〔M〕. 成都: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86. 〔16〕徐崇温.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1986. 〔17〕周宪. 当代西方艺术文化学〔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8. 〔18〕王逢振, 等. 最新西方文论选〔M〕. 桂林: 漓江出版社, 1991. 〔19〕胡经之,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选〔M〕. 桂林: 漓江出版社, 1991. 〔20〕朱立元, 程未介. 美学文艺学方法论〔M〕.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8. 〔21〕王逢振.今日西方文学批评理论〔M〕. 桂林: 漓江出版社, 1988. 〔22〕王忠勇.本世纪西方文论述评〔M〕. 昆明: 云南教育出版社, 1989. 〔23〕盛宁. 二十世纪美国文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24〕章启群. 哲人与诗〔M〕.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4. 〔25〕胡经之, 王岳川. 文艺学美学方法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26〕陆扬. 解构之维〔M〕.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27〕方生. 后结构主义文论〔M〕. 济南: 山东教育出__版社, 1999. 〔28〕尚杰. 德里达〔M〕.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29〕陆扬. 后现代文本阐释: 福柯与德里达〔M〕.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2000. 〔30〕曾艳兵. 东方后现代〔M〕.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31〕郑敏. 结构-解构视角〔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 〔32〕王宁. 后结构主义和分解批评〔J〕. 文学评论,1987, (6) . 〔33〕叶秀山. 意义世界的埋葬: 评隐晦哲学家德里达〔J〕.中国社会科学, 1989, (3) . 〔34〕佘碧平. 解构之道: 雅克。 德里达思想研究〔J〕.复旦学报, 1990, (1) . 〔35〕陆扬. 德里达. 颠覆传统的二元对立概念〔J〕;裴程. 逻各斯、声音和文字〔J〕. 法国研究,1991, (1) . 〔36〕包亚明. 试析解构主义的历史内涵〔J〕. 探索与争鸣, 1991, (1) . 〔37〕韦遨宇. 中国古典文论与法国后结构主义〔J〕.国外文学, 1991, (2) . 〔38〕涂纪亮. 索绪尔、列维-斯特劳斯和德里达〔J〕.哲学研究, 1991, (4) . 〔39〕张沛. 德里达解构主义的开拓〔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91, (6) . 〔40〕〔41〕陆扬. 意义阐说的困顿〔J〕. 外国文学研究, 1992, (1) . 〔42〕尚杰. 德里达哲学发源地: 读德里达《几何学起源导论》〔J〕. 辽宁大学学报, 1993, (1) . 〔43〕汪民安. 解构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1993, (4) . 〔44〕丁尔苏. 解构理论之症结谈〔J〕. 外国文学评论, 1994, (3) . 〔45〕章启群. 无底的棋盘上的游戏〔J〕. 哲学研究,1994, (3) . 〔46〕尚杰. 德里达与马克思〔J〕. 辽宁大学学报,1994, (4) . 〔47〕刘大椿. 解构批评的基本特征〔J〕. 哲学动态,1994, (2) . 〔48〕林树明.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后结构主义〔J〕.贵州大学学报, 1994, (2) . 〔49〕胡继华. 苦难意识与浪子情怀: 试探德里达解构哲学的精神气质〔J〕. 社会科学战线, 1994, (5) . 〔50〕耿开君. 从"延异"说德里达的读法〔J〕.求是学刊, 1994, (6) . 〔51〕尚杰.简论解构主义文字学与汉字文化的关系〔J〕. 哲学研究, 1995, (2) . 〔52〕杨大春. 解构的保守性〔J〕. 哲学研究, 1995,(5) . 〔53〕苏宏斌.走向文化批评的解构主义〔J〕. 外国文学评论, 1996, (1) . 〔54〕尚杰. 思。 言。 字: 评德里达对形而上学的批判〔J〕. 中国社会科学, 1996, (1) . 〔55〕陆扬. 德里达和马克思〔J〕. 哲学研究, 1996,(5) . 〔56〕郑敏. 解构思维与文化传统〔J〕. 文学评论,1997, (2) . 〔57〕杜小真,包亚明, 何佩群. 外在性与解构: 关于德里达三人谈〔J〕. 复旦学报, 1997, (3) . 〔58〕江风扬. 意义的根源: 德里达语言观初探〔J〕.社会科学战线, 1997, (4) . 〔59〕杨大春. 丧钟为谁而鸣: 德里达与哲学终结论〔J〕. 哲学研究, 1997, (8) . 〔60〕王彩云.对解构主义的一种解读〔J〕. 郑州大学学报, 1998, (1) . 〔61〕杨生平.逻格斯中心的毁灭〔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1999, (6) . 〔62〕黄力之. 批判德里达: 真理与文化的对峙〔J〕.思想者, 1999. 〔63〕徐珂. 解构主义的精神本质及其评析〔J〕.学术论丛, 1999, (8) . 〔64〕杜小真.德里达的解构主义〔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2000, (3) . 〔65〕徐珂. 文学是什么〔J〕. 外国文学研究, 2000,(1) . 〔66〕郑敏. 解构主义的今天〔J〕. 文学评论, 2000,(3) . 〔67〕徐珂. 系统思维与解构思维之比较〔J〕. 北京社会科学, 2000, (4) . 〔68〕陈学明.对福山的"福音"的有力驳斥〔J〕. 哲学研究, 2000, (6) . 〔69〕内哈马斯.真理与后果--怎么理解〔J〕. 哲学译丛, 1989, (2) . 〔70〕比。 杰。 张. 海德格尔的解释学与德里达的解构学〔J〕. 哲学译丛, 1990, (1) . 〔71〕伽达默尔与德里达的一次对话〔J〕. 哲学译丛,1991, (3) . 〔72〕伽达默尔. 摧毁与解构〔J〕. 哲学译丛, 1991,(5) . |
[1] | 刘刚 杜爽. 我国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动力机制的区域比较研究——基于北京市、杭州市和深圳市智能企业样本的价值网络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0(1): 107-117. |
[2] | 齐春风. 中国近代民众运动史研究中的视角、立场与政治纠葛[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6): 177-185. |
[3] | 王立胜, 郭冠清.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3): 11-18. |
[4] | 单小曦. 中国新媒介文艺研究的基本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6): 179-191. |
[5] | 刘平. 背景·命运·前瞻——故宫学与敦煌学的比较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2): 171-176. |
[6] | 彭磊. 两汉魏晋时代谏(议)大夫与侍中职能比较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1): 154-165. |
[7] | 何旭明. 社会学质性研究何以具备可推广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85-91. |
[8] | 莫凡.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的文化逻辑及其世界历史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70-76. |
[9] | 张文宏. 大数据时代社会学研究的机遇和挑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89-94. |
[10] | 陶水平. 英国文化研究的文化主义理论范式及其批评实践[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175-187. |
[11] | 张亮. 斯图亚特·霍尔的理论创新道路析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66-72. |
[12] | 任秋娟. 国际海底区域生物采探惠益分享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平衡[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26-132. |
[13] | 周艳玲. 移动社交网络公共信息传播的社群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89-97. |
[14] | 张丽娜. 海洋科学研究中的适当顾及义务[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105-111. |
[15] | 杨瑛. 专属经济区制度与军事活动的法律剖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118-12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