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的颁布无疑具有经济、法律和社会控制方面的意义,更具有文化价值观方面的深远意义。它实现了三个方面的价值转变:对家庭而言,是从无限责任到有限责任;对个人而言,是从施恩论到权利论;对政府而言,是从特殊主义到普遍主义。这些转变是对我国社会救助观念的重大突破,有益于在实施社会救助的同时培养被救助者的自尊、自强、自立意识,建立现代社会制度和秩序。家庭的有限责任、权利论和普遍主义价值追求预示了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方向。与社会救助价值转变同样重要的是价值建设,政府是价值建设的首要对象,大众传媒和专业工作者是价值建设的重要渠道。
中图分类号:
〔1〕〔3〕李强.中国扶贫之路〔M〕.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7. 7, 283. 〔2〕熊跃根. 论国家、市场与福利之间的关系: 西方社会政策理念发展及其反思〔J〕. 社会学研究, 1999, (3) : 63. 〔4〕《辞海》(1989年版缩印本)〔Z〕4〕《辞海》(1989年版缩印本)〔Z〕.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4. 341. 〔5〕〔6〕〔7〕多吉才让.新时期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5. 233, 238, 237. 〔8〕廖鸿.1999 年民政事业发展报告〔A〕. 时政新. 中国社会福利与社会进步报告(2000)〔C〕.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20. 〔9〕王齐彦. 中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A〕. 时正新. 中国社会福利与社会进步报告(2000)〔C〕.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129. 〔10〕王思斌. 社会工作概论〔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3-56. |
[1] | 杨立雄. 谁应兜底:相对贫困视角下的央地社会救助责任分工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0(2): 60-72. |
[2] | 白维军. 区块链+社会救助服务:创新前景、核心问题与推进方略[J].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0(2): 73-80. |
[3] | 姚建平. 我国社会救助标准体系建设研究——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中心的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0(2): 81-87. |
[4] | 关信平. 当前我国城市贫困的新特点及社会救助改革的新方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4): 81-89. |
[5] | 林闽钢. 论我国社会救助立法的定位、框架和重点[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4): 90-95. |
[6] | 余露. 驯养动物应享有公民身份吗?——兼论公民身份的范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33-38. |
[7] | 王煦. 20世纪30年代的北平市市民小本借贷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1): 159-167. |
[8] | 孙静琴, 徐言辉. 城市困难家庭社会救助网络的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2): 56-58. |
[9] | 王春萍. 可行能力视角下资产积累的社会救助政策探讨[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6): 49-52. |
[10] | 杨思斌. 社会救助权的法律定位及其实现[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1): 46-5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