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6 ›› Issue (5): 15-20.

• 政治哲学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罗尔斯公共理性的“完善性”问题

夏庆波   

  • 发布日期:2018-07-26
  • 作者简介:夏庆波,哲学博士,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江苏 南京 210093),安徽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安徽 马鞍山 243002)。
  • 基金资助: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5YJA720008);安徽省教学研究项目(2014jyxm128)

  • Published:2018-07-26

摘要: “完善性”是罗尔斯公共理性观念乃至于其政治自由主义论证能否成立的重要前提。在《政治自由主义》中,罗尔斯力图以公共理性理念来实现现代多元社会的公共证成。在他看来,这种公共理性是“完善的”,能够解决所有或近乎所有“宪政根本和基本正义问题”;批评者则声称,罗尔斯公共理性是“不完善的”,整全性学说在公共证成中所起的作用比罗尔斯承认的要大得多。关于公共理性及其“完善性”争论的实质是现代伦理学中“义务论”与“目的论”或“中立论”与“至善论”之间的对立在公共证成问题上的延续。

关键词: 罗尔斯, 公共理性, 完善性, 不完善性

中图分类号: 

  • C913

〔1〕哈贝马斯:《公共领域里的宗教:宗教公民与世俗公民的“公共理性运用”诸认知预设》,张庆熊、林子淳编:《哈贝马斯的宗教观及其反思》,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第48页。
〔2〕〔3〕 〔4〕〔5〕 〔6〕 〔9〕 〔26〕 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第3、236-237、227-228、230、262、238-239、20-22页。
〔7〕 〔20〕 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导论,第39、41页。
〔8〕〔16〕〔17〕罗尔斯:《公共理性理念新探》,谭安奎编:《公共理性》,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36-137、130、148页。
〔10〕K. Greenawalt,“On Public Reason,”Chicago-Kent Law Review,vol.69,no.3(April 1994),p.681.
〔11〕桑德尔:《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第250-251页。
〔12〕〔14〕〔24〕D. Reidy,“Rawls’s Wide View of Public Reason:Not Wide Enough,”Res Publica,vol.6,no.1(January 2000),pp.64-68,68-70,70-71.
〔13〕Fred M. Frohock,“The Boundaries of Public Reason,”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91,no.4(December 1997),pp.836-837.
〔15〕〔18〕P. Neal,“Is Political Liberalism hostile to Religion?”in Shaun P. Younged,Reflections on Rawls:an Assessment of His Legacy,Burlington:Ashgate,2009,pp.160,161-162.
〔19〕J. Quong,Public Reason,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http://plato.stanford.edu/entries/public-reason/,2016-06-02
〔21〕〔22〕〔23〕〔25〕Andrew Williams,“The Alleged Incompleteness of Public Reason,”Res Publica,vol.6,no.2(May 2000),pp.204,205-206,206-208,210.
〔27〕J. Horton,Rawls,“Public Reason and the Limits of Liberal Justification,”Contemporary Political Theory,vol. 2,no.1(March 2003),p.20.
[1] 何文炯. 我国现行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的机理分析及效应提升[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55-62.
[2] 高和荣. 底线公平对西方社会保障公平理论的超越[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63-69.
[3] 高传胜.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策略[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70-76.
[4] 秦明瑞. 系统的逻辑:卢曼理论中几个核心概念的演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77-84.
[5] 何旭明. 社会学质性研究何以具备可推广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85-91.
[6] 王远. 从“民本”到“人本”——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社会保障思想传统与当代变迁[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54-59.
[7] . 养老保障迈入服务时代的制度文化构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41-45.
[8] . 中国失独者贫困状况及救助体系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46-50.
[9] . 社会政策视阈下失独老人社会生活的重新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51-56.
[10] 李凡. 消费文化的兴起与生态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49-53.
[11] 杨凤. 女性主义视域中社会性别建构的两个向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64-67.
[12] 张继军. 守独务同、别微见显:萨义德的“血亲与姻亲”概念——基于修辞学的阐释[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80-83.
[13] 王慧博.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社会融入风险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5): 58-64.
[14] 詹娜. 现代化进程中的姻亲关系审视[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6): 48-50.
[15] 高连克. 德国医疗保障制度变迁及其启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6): 58-62.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林毅夫, 付才辉.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吉林振兴发展研究——《吉林报告》分析思路、工具方法与政策方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 -16 .
[2] 张可云. 论老工业基地的内部“缺新”与外部“有新”——成因、适用理论与振兴新思路[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21 -29 .
[3] 王塑峰, 纪玉山. 东北重化工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思考——基于综合竞争优势理论的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30 -41 .
[4] 尹志超, 杨超. 夫妻相对收入与幸福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42 -50 .
[5] 孙巍, 王亚君. 中国服务业生产率的动态演化机理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1 -59 .
[6] 张一兵. 义肢性工具模板和符码记忆中的先行时间——对斯蒂格勒《 技术与时间 》的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60 -65 .
[7] 张亮. 斯图亚特·霍尔的理论创新道路析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66 -72 .
[8] 孙琳. 论置身性解释学:在现象学与辩证法之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73 -78 .
[9] 胡大平. 哈维的空间概念与历史地理唯物主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79 -86 .
[10] 卓承芳. 维希留“速度—空间”观刍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87 -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