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6 ›› Issue (5): 21-28.

• 社会热点问题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中国道路与中国特色福利制度建设研究

潘屹   

  • 发布日期:2018-07-26
  • 作者简介:潘屹,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北京 100732)。

  • Published:2018-07-26

摘要: 当前,我们对福利和福利制度、福利国家等相关概念在理论理解和实践操作上仍存在某种程度的误解,这种认知上的错位在实践中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建设和发展的进程,因此澄清福利国家的概念并探讨其与中国道路的关系以及如何建成中国特色福利制度,在当下的社会建设中显得非常重要。中国特色福利制度是一个关涉人民福祉的制度设计,它和我国“两个一百年”的发展道路一致。对福利国家的政策解读和小康社会的“人民为主体的国家”及“共享的发展理念”的社会目标相一致。福利制度对社会的投资将培养有尊严的劳动者、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和谐发展视为根本宗旨。究其实质而言,中国梦就是要构建一个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政治民主、经济可持续和绿色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主义福利制度健全的国家。社会福利制度建设不仅是“十三五计划”期间人民关注的热点和为了人民谋福利的重要举措,也是小康社会实现的保障,而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的福利制度则是我国第二个一百年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福利, 福利国家, 小康社会, 中国梦, 中国福利制度

中图分类号: 

  • C913.7

〔1〕梁祖斌、颜可亲:《权威与仁慈》,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1996年,第1页。
〔2〕Kuhnle,Stein,“Add a Nordic Touch to China’s Welfare Society,”China Daily,2015-11-7,B8.
〔3〕Pierson Christopher,Beyond the Welfare State?The New Political Economy of Welfare,Cambridge:Polity Press,1991,pp.6-39.
〔4〕Titmuss,M.Richanrd,Commitment to Welfare,London:Allen and Unwin,1968,p.128.
〔5〕Esping-Andersen,Gosta,Three Worlds of Welfare Capitalism,Cambridge:Polity Press,1990.
〔6〕Fitzpatrick,Tony,Welfare Theory,an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etical Debates in Social Policy,London:Palgrave Macmillan,2011,p.1.
〔7〕Kettunen,Pauli and Klaus Petersen ,Beyongd Welfare Models,Transnational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on Social Policy,London:Edward Elgar Publishing,2011,p.6.
〔8〕斯坦恩·库恩勒(Stein Kuhnle)、陈寅章、克劳斯·彼得森(Klaus Peterson),保利·基杜伦(Pauli Kettunen):《北欧福利国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
〔9〕Annika Rembe,Kristina Persson,“What’s so Special about the Nordics?”in Swedish Institute,eds.,The Nordic Way,Equality,Individuality and Social Trust,London:Allen and Unwin,2012,p.93.
〔10〕郑功成:《社保改革远未成功》,人大重阳网,http://rdcy.org/displaynews.php?id=18372,2016年1月26日。
〔11〕〔13〕孙熙国:《马克思主义究竟能够带给我们什么?》,《红旗文稿》2016年第4期。
〔12〕Henrik Berggren,Lars Tragardh,“Social Trust and Radical Individualism,The Paradox at the Heart of Nordic Capitalism,”in Swedish Institute,eds.,The Nordic Way,Equality,Individuality and Social Trust,London:Allen and Unwin,2012,p.34.
〔14〕习近平:《改革要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方向前进》,《人民日报》2016年4月18日,第1版。
〔15〕〔23〕潘维:《治国的思想方法》,《比较政治学理论与方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88、106页。
〔16〕〔19〕〔24〕〔26〕黄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共同构筑中国梦》,《红旗文稿》2015年第24期。
〔17〕罗思义:《要完成6.5%的年增长率不能误读“供给主义”》, 《中国经济增长核算法要与时俱进》,《社会科学报》2015年12月21日,第2版。
〔18〕崔之元:《如何认识今日中国:小康社会解读》,《读书》2004年第3期。
〔20〕Esping-Andersen,Costa,“The Making of a Social Democratic Welfare State,” in K Misgeld,K Molin & K Amark,eds.,Creating Social Democracy:A Century of the Social Democratic Labor Party in Sweden,Pennsylvania,Mass: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2,pp.36-37.
〔21〕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北京:三联书店,1959年,第376页。
〔22〕EKlund,Klas,“Nordic Capitalism,Lessons Learned,”in Swedish Institute,eds.,The Nordic Way,Equality,Individuality and Social Trust,London:Allen and Unwin,2012,p.62.
〔25〕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日报》2002年11月9日,第1版。
[1] 何文炯. 我国现行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的机理分析及效应提升[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55-62.
[2] 高和荣. 底线公平对西方社会保障公平理论的超越[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63-69.
[3] 高传胜.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策略[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70-76.
[4] 王远. 从“民本”到“人本”——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社会保障思想传统与当代变迁[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54-59.
[5] . 养老保障迈入服务时代的制度文化构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41-45.
[6] . 中国失独者贫困状况及救助体系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46-50.
[7] . 社会政策视阈下失独老人社会生活的重新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51-56.
[8] 王慧博.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社会融入风险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5): 58-64.
[9] 高连克. 德国医疗保障制度变迁及其启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6): 58-62.
[10] 高文敏. 中国社会保险公平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4): 181-182.
[11] 陈瑾玫. 辽宁省社会保障资金筹集的新思路[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3): 103-106.
[12] 徐道稳. 论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价值转变和价值建设徐道稳[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4): 62-66.
[13] 邹丽丽. 老年人口个人账户养老金保障能力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2): 45-48.
[14] 吕庆春, 李军良. 单位体制阻隔背景下福利的社会排斥[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3): 60-65.
[15] 刘晓南. 辽宁省社会保障试点工作跟踪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1): 50-54.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林毅夫, 付才辉.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吉林振兴发展研究——《吉林报告》分析思路、工具方法与政策方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 -16 .
[2] 张可云. 论老工业基地的内部“缺新”与外部“有新”——成因、适用理论与振兴新思路[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21 -29 .
[3] 王塑峰, 纪玉山. 东北重化工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思考——基于综合竞争优势理论的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30 -41 .
[4] 尹志超, 杨超. 夫妻相对收入与幸福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42 -50 .
[5] 孙巍, 王亚君. 中国服务业生产率的动态演化机理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1 -59 .
[6] 张一兵. 义肢性工具模板和符码记忆中的先行时间——对斯蒂格勒《 技术与时间 》的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60 -65 .
[7] 张亮. 斯图亚特·霍尔的理论创新道路析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66 -72 .
[8] 孙琳. 论置身性解释学:在现象学与辩证法之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73 -78 .
[9] 胡大平. 哈维的空间概念与历史地理唯物主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79 -86 .
[10] 卓承芳. 维希留“速度—空间”观刍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87 -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