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儒家以心性修养而"立人"。仁与义的辩证统一是达成这一目标的内在驱力,儒家以此为立人之道。其显于世,则为礼乐、风俗和法度之建立;化于心,则为个人道德品格之完善。追本溯源,均未出于一阴一阳之道。于此,以用中之道分疏而统观之,可证全部儒学俱为形上之道的显化。
中图分类号:
〔1〕〔3〕〔84〕系辞上: 四章〔M〕. 〔2〕〔8〕〔29〕〔39〕〔46〕〔47〕系辞上: 五章〔M〕. 〔4〕〔5〕老子: 四十一章〔M〕. 〔6〕〔79〕中庸: 大哉〔M〕. 〔7〕〔18〕系辞上: 十二章〔M〕. 〔9〕〔10〕系辞上: 二章〔M〕. 〔11〕系辞上: 六章, 九章〔M〕. 〔12〕〔14〕〔82〕系辞上: 十一章〔M〕. 〔13〕系辞上: 六章〔M〕. 〔15〕〔20〕〔24〕〔28〕〔51〕说卦传〔M〕. 〔16〕〔22〕系辞上: 一章〔M〕. 〔17〕老子: 四十二章〔M〕. 〔19〕系辞下: 六章〔M〕. 〔21〕〔59〕周易: 上经: 坤〔M〕. 〔23〕老子: 四十一章, 十四章〔M〕. 〔25〕〔65〕张载. 语录〔M〕. 〔26〕〔27〕系辞上: 七章〔M〕. 〔30〕孟子: 尽心下〔M〕. 〔31〕〔40〕中庸: 问政〔M〕. 〔32〕系辞下: 一章〔M〕. 〔33〕〔57〕〔58〕〔60〕〔61〕〔64〕系辞下: 五章〔M〕. 〔34〕〔52〕庞朴. 儒家辩证法研究〔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4. 21-22, 18. 〔35〕里查德。 道金斯. 自私的基因〔M〕.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8. 10. 〔36〕观物内篇〔M〕. 〔37〕荀子:非相〔M〕. 〔38〕荀子: 王制〔M〕. 〔41〕论语: 雍也〔M〕. 〔42〕大学: 大学之道〔M〕. 〔43〕朱熹. 论语集注〔M〕. 〔44〕中庸: 大知〔M〕. 〔45〕遣书: 卷二十五〔M〕. 〔48〕论语: 雍也〔M〕; 孟子: 尽心下〔M〕. 〔49〕周易: 上经: 乾〔M〕. 〔50〕中庸: 天命〔M〕. 〔53〕春秋繁露: 仁义法〔M〕. 〔54〕礼记: 礼运〔M〕. 〔55〕〔73〕论语: 季氏〔M〕. 〔56〕孟子: 滕文公上〔M〕. 〔62〕论语: 里仁〔M〕. 〔63〕孟子: 滕文公下〔M〕. 〔66〕〔67〕赵南星. 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A〕.八股文观止〔C〕. 长沙: 湖南出版社, 1994. 556. 〔68〕论语: 为政〔M〕. 〔69〕论语: 尧曰〔M〕. 〔70〕礼记: 学记〔M〕. 〔71〕周礼: 郑注〔M〕. 〔72〕曲礼〔M〕. 〔74〕论语: 宪问〔M〕. 〔75〕〔76〕周易: 上经: 贲〔M〕. 〔77〕论语: 子罕: 朱注〔M〕. 〔78〕宋史: 张载传〔M〕. 〔80〕论语: 八佾〔M〕. 〔81〕淮南子: 本经训〔M〕. 〔83〕系辞下: 五章,二章〔M〕. |
[1] | 张圆圆. 中国哲学史诠释模式的传统借鉴与当代反思——论《明儒学案》的哲学史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2): 36-40. |
[2] | 刘培. 经世致用与激励名节——北宋中期的儒学复兴与辞赋创作[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1): 175-182. |
[3] | 陈景彦, 张锦. 从江户时代年号看日本对儒学文化的吸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2): 146-149. |
[4] | 刘岳兵. “皇国史观”与宋代儒学的思想纠葛———以《神皇正统记》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6): 165-170. |
[5] | 赖勤芳. 论林语堂对孔子形象的消解与重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5): 209-214. |
[6] | 曾军. 从“注经”到“论文”——刘勰的儒家典籍文学经典化策略[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3): 161-166. |
[7] | 张昭军. 援西入儒——康有为对传统儒学的改造与重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1): 118-123. |
[8] | 李春青. 儒学“独尊”之原因新探[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3): 89-93. |
[9] | 董根洪. 论亚里士多德中道观与先秦儒家中庸观的异同[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1): 21-26. |
[10] | 傅新毅. 心性论的祛魅与重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00, 0(5): 21-24. |
[11] | 唐凯麟, 曹刚. 儒学的再生是否可能--论儒学的当代命运[J]. 社会科学辑刊, 2000, 0(1): 4-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