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07 ›› Issue (3): 217-220.

• 文学性与现代性 • 上一篇    下一篇

"五四"新诗语言的现代性反思

钱静   

  1. 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225002
  • 收稿日期:2006-08-10 出版日期:2007-05-15 发布日期:2018-11-15
  • 作者简介:钱静(1963-),女,江苏泰州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学批评和诗歌理论研究。

  • Received:2006-08-10 Online:2007-05-15 Published:2018-11-15

摘要: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五四"新诗无疑具有里程碑性质,标志着中国诗歌由传统的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型。文学革命及其新诗运动本身就是一个现代性的事件,它典型地体现了现代性的时间意识和价值维度,正是借助进化论,新诗运动为自己找到了合法性的依据,进而确立了现代对传统、白话对文言的话语优先权,并以一种断裂的方式对文言及其所代表的传统及文学进行了彻底的否定。简单地以白话代替文言,认定只有白话是新诗的"唯一利器",而不顾及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必然造成理论的偏至以及与实践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 "五四", 新诗语言, 现代性, 张力

中图分类号: 

  • I0

〔1〕伊夫瓦岱.文学与现代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10 .
〔2〕〔3〕〔4〕〔5〕〔7〕〔8〕〔9〕〔10〕〔14〕胡适.胡适文集:第3 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280-281 ,132 , 297 , 128 , 282 , 283 , 137-138, 61 , 38 .
〔6〕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341 .
〔11〕〔12〕〔13〕〔15〕杨匡汉, 等.中国现代诗论〔M〕.广州:花城出版社, 1985 .141 , 157, 142 .
〔16〕鲁迅全集:第1 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56 .
[1] 晏 辉. 中国形态的现代性:事实与价值的双重逻辑——价值哲学的视野[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6): 12-22.
[2] 卓今. 中国阐释学理论资源整理及现代性转换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2): 179-190.
[3] 迟帅. 论现代性的流动性及其对社会学研究理论的重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6): 69-75.
[4] 逄增玉. 对文学与人的改造与设计的思想及其历史实践——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一种历史遗产的考察与思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4): 41-48.
[5] 晏辉. 话语哲学与意志表达[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3): 13-23.
[6] 陈立新. 中国经验与现代性的拓展[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2): 38-45.
[7] 张云飞. 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批判视界[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49-56.
[8] 段从学. 大地,或者说愚昧的意义--论《生死场》的"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70-177.
[9] 何小勇. 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批判与中国新现代性的构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3): 98-103.
[10] 夏维奇. 晚清民国电报业人事管理制度的现代趋向(1880—1937)[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115-123.
[11] 董晋骞. 矛盾性与协同性在后工业社会是如何可能的——齐格蒙特·鲍曼思想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39-46.
[12] 马得林. 从“无名之朴”到“返朴归真”——道家“朴”思想的形上考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4-19.
[13] 宫瑜. 现代道德共识的可能性及其限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6): 19-23.
[14] 陈伟, 桂强. 论20世纪前期中国美学现代性的一维化特征[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2): 166-172.
[15] . 论毛泽东的现代性思想[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21-25.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