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4 ›› Issue (3): 147-156.

• • 上一篇    下一篇

文学理论的话语转向与福柯的话语理论

姚文放   

  • 出版日期:2014-05-20 发布日期:2019-01-21
  • 作者简介:姚文放,1949年生,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 扬州 225002)。
  •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1AZW001)

  • Online:2014-05-20 Published:2019-01-21

摘要: “话语转向”是晚近文学理论的大趋势,对此作出最大贡献的是法国学者福柯。福柯的话语理论力图为话语问题提供一种制度化的背景,一种权力关系的基础,在话语问题上打开一条通往历史、社会、政治、文化的路径。福柯的话语理论经历了从“考古学”到“谱系学”的方法论演变,对于知识话语与权力关系、身体话语与微观政治的联系进行了开掘和建构,而这一切都与晚近文学理论从形式主义走向历史主义的历史性转折有关。福柯对于文学理论的影响通过直接效用与参照效用两条途径得以实现,总的说来,福柯的话语理论对于文学理论的参照效用较之直接效用更为重要。而这种情况,对于“后学”的各种新文类来说具有普遍性。

关键词: 文学理论, 话语转向, 福柯, 话语理论, 知识考古学, 权力谱系学, 身体话语, 微观政治

中图分类号: 

  • I0

〔1〕〔2〕〔46〕〔47〕〔48〕斯图尔特·霍尔:《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徐亮、陆兴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6、44、15、15、5-6页。
〔3〕雷蒙·威廉斯:《关键词》,刘建基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导言,第2页。
〔4〕王晓路等:《文化批评关键词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序论,第8-9页。
〔5〕汪晖:《关键词与文化变迁》,《读书》1995年第2期;陈平原:《学术史视野中的关键词》,《读书》2008年第4、5期。
〔6〕丹尼·卡瓦拉罗:《文化理论关键词》,张卫东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4页。
〔7〕丹尼·卡瓦拉罗:《文化理论关键词》,张卫东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总论,第2页。
〔8〕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谢强、马月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第9、12页。
〔9〕〔23〕〔24〕米歇尔·福柯:《话语的秩序》,许宝强、袁伟选编:《语言与翻译的政治》,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26、14、13页。
〔10〕〔16〕〔25〕米歇尔·福柯:《必须保卫社会》,钱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8、28、140页。
〔11〕〔17〕〔19〕〔20〕〔21〕〔22〕米歇尔·福柯:《米歇尔·福柯访谈录》,杜小真编选:《福柯集》,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第433、436、447、447、446、445-446页。
〔12〕大卫·雷·格里芬编:《后现代精神》,王成兵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59-60页。
〔13〕〔14〕米歇尔·福柯:《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严锋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1、32页。
〔15〕〔26〕〔28〕〔29〕〔30〕〔43〕米歇尔·福柯:《性经验史》,佘碧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60、58-59、88、90、92-93、58页。
〔18〕米歇尔·福柯:《权力的阐释》,《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严锋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2页。
〔27〕〔31〕〔34〕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155、28、158-159页。
〔32〕米歇尔·福柯:《必须保卫社会》,钱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8页及注5。
〔33〕道格拉斯·凯尔纳等:《后现代理论》,张志斌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第123页。
〔35〕米歇尔·福柯:《关于小说的讨论》(1963),杜小真编选:《福柯集》,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第47、56-57页。
〔36〕米歇尔·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莫伟民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392-393页。
〔37〕米歇尔·福柯:《福柯集》,杜小真编选:《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第484-485页。
〔38〕米歇尔·福柯:《文化的斜坡》(1975),《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严锋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87-92页。
〔39〕〔41〕托马斯·恩斯特:《福柯、文学与反话语》,马文·克拉达等编:《福柯的迷宫》,朱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95-196、195页注②、208页。
〔40〕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李平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7、9页。
〔42〕特里·伊格尔顿:《理论之后》,商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83-84、64页。
〔44〕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第4-5页。
〔45〕多米尼克贡布:《文学理论在法国的现状》,范佳妮译,复旦大学艺术美学研究中心编:《美学与艺术评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2年,第224页。
[1] 沈湘平. 讨论权力与权利问题需要重视的三个维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6): 5-11.
[2] 赖大仁. 当代文学阐释论研究中的“本体阐释”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2): 170-178.
[3] 吴光兴. 隋唐五代文学理论研究的反思与前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1): 8-10.
[4] 张江. 文学理论的未来[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177-183.
[5] 高楠. 文学理论扩容与文论的领域属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3): 157-162.
[6] . 文学理论的未来与中国文化诗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4): 142-149.
[7] 李景刚, 陈士部. 论中国山水绘画美学中的身体话语[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3): 217-220.
[8] 徐可超. 重建文学批评学科与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2): 192-196.
[9] 冯学勤. 身体美学的系谱学流派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2): 183-185.
[10] 李春青. 文学理论:徘徊于审美与意识形态之间[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4): 165-169.
[11] 孟繁华. 文学批评:重建中的困惑———以一种文体的批评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4): 174-176.
[12] 冯巍. 乔姆斯基语言学与对文学理论的结构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1): 165-168.
[13] 姚文放. 文学性:百年文学理论的现代性追求[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3): 207-212.
[14] 董馨. 文学性:文化社会的意识形态特征[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6): 123-125.
[15] 童庆炳. 中国文学理论现代性转型的标志与维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2): 154-160.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