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4 ›› Issue (3): 157-162.

• • 上一篇    下一篇

文学理论扩容与文论的领域属性

高楠   

  • 出版日期:2014-05-20 发布日期:2019-01-21
  • 作者简介:高楠,1949年生,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辽宁 沈阳 110036)。

  • Online:2014-05-20 Published:2019-01-21

摘要: 文学理论扩容已作为新的理论问题提出。扩容在理论与对象两个方面进行,理论扩容体现为对其他领域理论或成果及研究方法的汲取,对象扩容体现为向文学之外的研究对象拓开。文学理论扩容的理论自身根据是它凝聚于文学的理论性及不时又淡化及游离于文学的多向性。文学理论扩容的实践根据则来于它的应用属性,它在应用中解决普遍向具体转化的理论难题;转化的要点是文学的生活虚拟性,使文学虚拟而又真实的关键是基于生活经验的理解。正是生活经验的理解中介,使文学与生活相融通,在融通中,文学理论实现着由文学对象向生活及文化对象的扩容。文学理论扩容的领域属性体现为文学理论主体性。

关键词: 文学理论, 扩容, 领域性

中图分类号: 

  • I0

〔1〕弗兰克·梯利:《伦理学导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2-13页。
〔2〕〔8〕〔13〕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第31、6、13页。
〔3〕〔4〕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通史》先秦两汉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4页。
〔5〕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42页。
〔6〕〔7〕崔道怡、朱伟、王青凤、王勇军主编:《“冰山”理论:对话与潜对话》上册,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年,第68、102页。
〔9〕〔10〕斯蒂芬·贝斯特、道格拉斯·科尔内:《后现代转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46、345页。
〔11〕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第87页。
〔12〕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理论的征状还是理论的征兆?》,王晓群主编:《理论的帝园》,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24页。
〔14〕P·D·却尔:《解释:文学批评的哲学》,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第204页。
[1] 赖大仁. 当代文学阐释论研究中的“本体阐释”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2): 170-178.
[2] 吴光兴. 隋唐五代文学理论研究的反思与前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1): 8-10.
[3] 张江. 文学理论的未来[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177-183.
[4] 姚文放. 文学理论的话语转向与福柯的话语理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3): 147-156.
[5] . 文学理论的未来与中国文化诗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4): 142-149.
[6] 徐可超. 重建文学批评学科与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2): 192-196.
[7] 李春青. 文学理论:徘徊于审美与意识形态之间[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4): 165-169.
[8] 孟繁华. 文学批评:重建中的困惑———以一种文体的批评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4): 174-176.
[9] 冯巍. 乔姆斯基语言学与对文学理论的结构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1): 165-168.
[10] 姚文放. 文学性:百年文学理论的现代性追求[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3): 207-212.
[11] 董馨. 文学性:文化社会的意识形态特征[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6): 123-125.
[12] 童庆炳. 中国文学理论现代性转型的标志与维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2): 154-160.
[13] 黄裳裳. 文学的日常性品格--文学理论的一种新关怀[J]. 社会科学辑刊, 2000, 0(4): 122-128.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