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海德格尔1930—1931年在弗莱堡大学讲学期间,将《精神现象学》视为一部志在为存在论奠基的作品。在对其中“自我意识”一章的阐释中,他先将黑格尔自我意识概念解读为“自身存在”,进而引申出作为无限性的绝对存在概念。随后,他又宣称,在黑格尔对生命概念的解释中暗含“存在”与“时间”问题,两者的结构也被他界定为“存在是时间的本质”。由此,他批评黑格尔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依然陷于自亚里士多德以来传统形而上学的窠臼之中,而他自己在此问题上所持的观点是“时间是存在的本质”。这样,他将黑格尔树立为自己的截然对立面, 并尖锐地指出,黑格尔在此所犯的错误将导致“通向精神之道路的告别”。
〔1〕Jere Paul Surber,“Heidegger's Critique of Hegel's Notion of Time,”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vol.39, no.3(Mar.1979),p.358. 〔2〕〔38〕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第502-511、506页。 〔3〕Martin Heidegger, Hegel's Phenomenology of Spirit, trans by Pavis Emad and Kenneth Mali, Bloomington﹠Indianapoli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8,ⅷ. 〔4〕〔6〕〔7〕〔9〕〔10〕〔11〕〔12〕〔16〕〔17〕〔19〕〔20〕〔22〕〔25〕〔27〕〔31〕〔32〕〔33〕〔34〕〔35〕〔36〕〔39〕〔40〕〔41〕〔42〕Martin Heidegger, Hegels Ph nomenologie des Geistes, hrsg. von Ingtraud G rland, Frankfurt am Main:Vittorio Klostermann, 1980, SS.208,211-212,212,196,203,204,204,203,203-204,204-205,205,181,180,207,207,207,209,209,211,59-61,212,208,211. 〔5〕马丁·海德格尔:《康德与形而上学疑难》,王庆节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 〔8〕〔14〕〔15〕〔18〕〔21〕〔23〕〔24〕〔26〕〔28〕〔29〕〔30〕〔43〕〔44〕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62、116、122、115、115、116、117、110-111、116、117、117-118、122、122页。 〔13〕黑格尔:《逻辑学》上卷,杨一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98页。 〔37〕黑格尔:《自然哲学》,梁志学、薛华、钱广华、沈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49页。 |
[1] | 张一兵. 反对景观统治的地理心理学与革命游戏——情境主义国际思潮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0(2): 5-12. |
[2] | 李西祥. “实体即主体”:齐泽克论作为意识形态的黑格尔本质逻辑[J].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0(2): 13-20. |
[3] | 王兴赛. 古典国家与现代国家的变奏——青年黑格尔与青年马克思的国家观比较[J].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0(1): 36-43. |
[4] | 傅永军. 阐释有限与无限关系的形而上追问[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6): 30-37. |
[5] | 王洪波. 历史唯物主义的公共性维度下主体公共精神的当代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4): 47-52. |
[6] | 张一兵. 认识论中的四肢交互结构——广松涉《存在与意义》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3): 5-12. |
[7] | 曾繁仁. 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背景下中国传统生生美学的提出与内涵[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6): 39-47. |
[8] | 白刚. 形而上学的历险:从康德到海德格尔[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6): 170-176. |
[9] | 罗俏鹃, 秦明利. 阿甘本对丹托艺术本体论问题的“回应”与探索[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6): 177-182. |
[10] | 王南湜. 重提一桩学术公案:“要康德,还是要黑格尔?”[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6-13. |
[11] | 刘彥顺. 朱光潜美育思想中的审美时间哲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3): 199-206. |
[12] | 杜书瀛. 文学的“意识存在”和“物质存在”——在克罗齐诞辰152周年之际重读他的《美学原理》[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169-174. |
[13] | 何松旭. 交换和承认——马克思和黑格尔的隐匿对话[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1): 33-39. |
[14] | 张一兵. 义肢性工具模板和符码记忆中的先行时间——对斯蒂格勒《 技术与时间 》的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60-65. |
[15] | 魏旭. 论市场价值及其与平均价值、市场价格的辩证关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54-6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