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4 ›› Issue (4): 37-43.

• • 上一篇    下一篇

儒学信仰建构中的“中国意识”问题研究

朱锋刚   

  • 出版日期:2014-07-20 发布日期:2019-01-21
  • 作者简介:朱锋刚,1978年生,哲学博士,西安电子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副教授(陕西 西安 710129)。

  • Online:2014-07-20 Published:2019-01-21

摘要: 无论是儒学宗教化、儒学现代化还是民族认同、民族复兴,“中国意识”始终是一个难以回避的核心问题。然而此处的儒学信仰并不是类似于西学知识体系中的“神学”,而是儒学的生存论信条。儒学信仰的建构也不是从宗教的立场来创建“儒学”,只是寻求厘清儒学得以完成自我救赎的基础价值理念。而这恰恰正是儒学现代化问题的关键所在。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转化过程中,民族认同意识与民族复兴问题也应运而生。文化价值层面的“中国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传统儒学信仰建构的信条,同时,它也是民族认同、民族复兴的核心内涵之一。虽然民族认同、民族复兴的“中国意识”文化价值理念并不等同于儒学信仰建构中的“中国意识”,但鉴于儒学对于中华民族生成的重要影响,那么厘清儒学信仰建构中的“中国意识”既是儒学拯救自身的关键环节,也是民族复兴的真正展开、完成的前提之一。当儒学“平天下”的价值理念不再囿于政治治理,而从“教化”普世性层面来重新审视时,传统儒学可能会因此而成为现代社会普世智慧的一泉源头活水。

关键词: 改正朔, 平天下, 中国意识


〔1〕赵尔巽:《清史稿》卷第一百五十四《邦交二·英吉利》,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4516页。
〔2〕王中江:《近代中国思维方式演变的趋势》,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71页。
〔3〕〔6〕孔颖达:《礼记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469-70、1353页。
〔4〕冯天瑜:《“中国”词义考》,《北京日报》2013年3月11日。
〔5〕柯劭忞:《新元史》卷三十九《志第十三·地理一》,北京:北京银冠电子出版有限公司出版,中华历史文库电子版,第474页。
〔7〕宋秀英、李大龙:《刘渊政权的出现与北疆民族主动认同“中国”的开始——中国古代疆域形成理论探讨之二》,《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年第2期。
〔8〕雷戈:《正朔、正统与正闰》,《史学月刊》2004年第6期。
〔9〕李大龙:《“中国”与“天下”的重合:古代中国疆域形成的历史轨迹——古代中国疆域形成理论研究之六》,《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年第3期。
〔10〕李大龙:《传统夷夏观与中国疆域的形成——中国疆域形成理论探讨之一》,《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年第1期。
〔11〕章启群:《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释义——从占星学的角度》,《安徽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12〕司马迁:《史记》卷二十六《书四·历书》,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256页。
〔13〕魏征:《隋书》帝纪第二《高祖下》,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55页。
〔14〕陈寿:《三国志》卷四十三《蜀书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047页。
〔15〕李延寿:《北史》列传第六十九《儒林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707页。
〔16〕脱脱:《宋史》卷四百四十三《列传第二百三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3794页。
〔17〕脱脱:《宋史》卷四百四十七《列传第二百三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3879页。
〔18〕房玄龄:《晋书》卷四十六《列传第二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529页。
〔19〕李振宏:《儒家“平天下”思想研究》,《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2期。
〔20〕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2页。
〔21〕王夫之:《礼记章句》(二),长沙:岳麓书社,2011年,第1496页。
〔22〕〔2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59、223页。
〔24〕干春松:《“王者无外”与“夷夏之防”——公羊三世说与夷夏观念的冲突与协调》,《中国哲学史》2011年第1期。
No related articles found!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