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4 ›› Issue (4): 165-170.

• • 上一篇    下一篇

互文性与开放的文本

陈定家   

  • 出版日期:2014-07-20 发布日期:2019-01-21
  • 作者简介:陈定家,1962年生,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101)。

  • Online:2014-07-20 Published:2019-01-21

摘要: 网络超文本正逐渐成为具有支配性地位的阅读和写作方式,其根基是互文性理论。超文本是互文性的重要表现形式,互文性则是超文本最基本的内在特征。互文性理论蕴含的“主体的消散”以及超文本“去中心”的网络结构在当代艺术生产中已经充分展现。需要注意的是,将互文性仅在文本层面理解是不够的,文学面对的应该是整个世界。

关键词: 超文本, 互文性, 主体的消散, 去中心


〔1〕史忠义:《中西比较诗学新探》,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44页。
〔2〕〔3〕〔12〕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范静哗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14、120-121、22页。
〔4〕Susan Schreibman and Ray Siemens,A Companion to Digital Literary Studies,ed.Oxford:Blackwell,2008,p.183.
〔5〕李顺兴:《超文本文学形式美学初探》,www.zisi.net/htm/ztlw2/wymx/2005-05-11-21。
〔6〕〔9〕王瑾:《互文性》,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4、61页。
〔7〕萨摩瓦约:《互文性研究》,邵炜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页。
〔8〕罗兰·巴特:《S/Z》,屠友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62页。
〔10〕〔14〕罗兰·巴特:《恋人絮语——一个解构主义的文本》,汪耀进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1页。
〔11〕费多益:《超文本:文本的解构与重构》,《哲学动态》2006年第3期。
〔13〕王逢振主编:《2001年度新译西方文论选》,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年,第255-256页。
〔15〕布洛克曼:《结构主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162页。
〔16〕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85页。
〔17〕秦海鹰:《互文性问题研究》,http://cpc.people.com.cn/GB/219457/219506/219508/219526/14640234.html.
〔18〕陆建德:《互文性、信仰及其他——读大江健三郎〈别了!我的书〉》,《外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6期。
[1] 刘瑞弘. 互文性、超文性与文学原型——— 《吴越春秋史话》与《吴越春秋》的互文性关系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6): 208-211.
[2] 甫玉龙, 陈定家. 超文本与互文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3): 199-204.
[3] 赵小琪. 互文性:鲁迅的《野草》与《苦闷的象征》的译介[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4): 188-193.
[4] 刘博苍. 论《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互文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2): 127-132.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