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4 ›› Issue (5): 23-28.

• • 上一篇    下一篇

马克思中产阶级理论的历史与逻辑分野

王浩斌   

  • 出版日期:2014-10-20 发布日期:2019-01-22
  • 作者简介:王浩斌,1972年生,哲学博士,南京大学学报副主编,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江苏 南京 210093)。
  • 基金资助: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10YZC710055)

  • Online:2014-10-20 Published:2019-01-22

摘要: 中间等级与中产阶级这两个概念具有重大区别。相对来说,中间等级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指认,这一概念的背后并没有严格的理论范式作为其支撑;而中产阶级这一概念则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与历史方法具有重要关联。从历史角度来说,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兴起的历史就是中产阶级这一历史主体从“现代市民等级发展成资产阶级”的历史。当中产阶级从封建社会末期的市民等级发展为现代资产阶级以后,中产阶级在理论逻辑上发生了两个关键性的转变:一是从等级发展成阶级;二是从“中间”到“中产”,正是这关键的两字之差,构成了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方法与现代西方社会分层理论范式的重大区别。

关键词: 社会分层, 中产阶级, 中间阶层, 资产阶级, 市民等级

中图分类号: 

  • B03

〔1〕威廉斯·雷蒙:《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刘建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第29页。
〔2〕傅宏波:《正在崛起的中国中产阶级》,《观察与思考》2004年第7期。
〔3〕〔7〕周晓虹:《全球中产阶级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2、2页。
〔4〕〔16〕〔22〕〔23〕〔25〕〔26〕〔2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60、252、253、252、252、252、252页。
〔5〕克柳切夫斯基:《俄国各阶层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1页。
〔6〕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55页。
〔8〕〔9〕〔10〕〔11〕〔12〕〔13〕〔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0、71、104、193、108、109、117页。
〔15〕〔17〕〔18〕〔2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46、445、356、446页。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89页。
〔20〕〔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7、113页。
〔2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178页。
[1] 徐延辉 刘 彦. 社会分层视角下的城市居民获得感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0(2): 88-97.
[2] 田丰. 生育政策调整后中产阶级的生育意愿研究——基于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的调查[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33-143.
[3] 丁云亮. 社会分层视野中的个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5): 47-52.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