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4 ›› Issue (5): 162-167.

• • 上一篇    下一篇

“微时代”的美学

王德胜   

  • 出版日期:2014-10-20 发布日期:2019-01-22
  • 作者简介:王德胜,1963年生,文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089)。
  • 基金资助: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6JJD75011-44008)

  • Online:2014-10-20 Published:2019-01-22

摘要: 进入“微时代”,文化生产方式急剧转化以及文化生产与消费的“去历史化”,带动社会生活审美叙事向“日常生活的审美性”回归;文化风格的“碎片化”,引导人们在生活的美学坐标上重新规划日常生活取向,将生活感受的审美功能绝对化;个人化风格的普遍泛化与文化民主的“草根性”,有力地支持了当下生活中集体娱乐的审美经验及其意义“微”化。这一切集中凸现了“微意义”作为“微时代”美学价值呈现的普遍性。

关键词: “微时代”, 微意义, 文化生产与消费, 文化征象, 美学取向

中图分类号: 

  • B83

〔1〕《小米微信营销拉粉秘籍》,http://www.kejixun.com/article/201305/9343.html。
〔2〕林东明:《浅析互联网时代移动通信的数字化技术发展》,《科技展望》2014年第3期。
〔3〕《小米手机——新媒体互动营销典范》,《新营销》2013年第3期。
〔4〕〔7〕李鹤、杨玲:《全民移动互联时代来临》,《人民日报》2014年6月12日。
〔5〕本·海默尔:《日常生活与文化理论导论》,王志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251页。
〔6〕〔9〕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第13、10页。
〔8〕徐超:《“微时代”走进生活》,《神州》2011年第2期。
[1] 李雷. “微时代”的文艺生产与审美接受[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38-143.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