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3 ›› Issue (2): 173-177.

• 东北振兴战略实施10年回眸与展望 • 上一篇    下一篇

重建美学合法性的一种路径——论韦尔施的“感性学思维”

潘黎勇   

  • 出版日期:2013-04-20 发布日期:2018-08-03
  • 作者简介:潘黎勇,1983年生,文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讲师(上海 200234)。

  • Online:2013-04-20 Published:2018-08-03

摘要: 韦尔施把当代美学的合法性危机归咎于后者对感性学这一学科本义的遗忘,希冀通过追溯美学与感知的初始语义关系来建构一种被称为感性学思维的新的美学思维模式。感性学思维以鲍姆加登的美学述义为理论基础,将认识论审美化构筑为自己的理论中枢,并最终创构出“超越美学的美学”这样一种具有后现代风格的学科形式。感性学思维虽然在知识论层面回应了美学的合法性危机,却淡化了对美学固有的情感维度和超越精神的观照,从而削弱了美学的人文价值内涵。

关键词: 韦尔施, 感性学思维, 感知, 认识论审美化, 超越美学的美学

中图分类号: 

  • B83
〔1〕 〔3〕〔4〕〔6〕〔7〕〔9〕〔10〕〔12〕〔14〕〔16〕〔17〕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张岩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48、67-68、68、45、49、8、54、88、90-91、113、114页。〔2〕 〔5〕〔8〕〔11〕W.Welsch, sthetisches Denken, Stuttgart: Reclam, 1990,pp.10, 109, 111,110.〔13〕Jerome Carroll, Art at the Limits of Perception:The Aesthetic Theory of Wolfgang Welsch, Bern: Peter Lang AG, 2006,p.19.〔15〕 阿多诺:《美学理论》,王柯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568页。
[1] 陈伟. 论中国现代美学形态的发展历程——以新古典美学形态为重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181-188.
[2] 祁志祥. 变与不变: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历时解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189-198.
[3] 汤拥华. 从“风景的发现”到“临照的美学”——“诗人宗白华”的另一种读法[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199-208.
[4] 张晶. “凡象,皆气也”——诗学意象观念与气论哲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79-186.
[5] 袁济喜. “赤子之心”与中国美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87-194.
[6] 李健. 天人合一:感物美学的哲学根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95-204.
[7] 张法. 灵-mana-spirit:原始艺术的文化基础[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78-184.
[8] 魏义霞. 谭嗣同哲学研究亟待拓展的12个空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14-119.
[9] 刘旭光. 作为交感反思的"审美的观看"--对现象学"审美观看"理论的反思与推进[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77-187.
[10] 张云鹏. 审美态度与意向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88-197.
[11] 刘彦顺. 以"无时间性"消弭审美丰富性--论柏拉图美学思想中的时间性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98-206.
[12] 兰希秀. “微时代:生活、艺术与美学”学术讨论会综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22-224.
[13] 陶水平. 意象论与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以朱志荣意象创构论美学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60-167.
[14] 毛宣国. “意象”概念和以“意象”为核心的美的本体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68-175.
[15] 韩德民. 在与文化生活世界的连续性中定位“意象”的功能和属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76-180.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于景祥. 王文濡的骈文史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72 -178 .
[2] 汤姆·洛克莫尔, 崔晨 译, 夏莹 译 校. 唯物主义与马克思思想嬗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30 -37 .
[3] 屈炳祥. 《资本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的至圣经典——纪念《资本论》诞辰150周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43 -53 .
[4] 徐碧辉. “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朱光潜后期美学观点的实践维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3): 187 -198 .
[5] 聂锦芳. 马克思思想的起源及对其一生的影响[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32 -39 .
[6] 吕周聚, 〔日〕藤井省三. 日本鲁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藤井省三教授访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149 -154 .
[7] 李海峰, 宋成. 认识的确定性与“上帝”观念的演变——兼论自然科学与基督教信仰之间的关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6): 32 -35 .
[8] 张岩, 李闯. 马克思的社会时间观与人的自由[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6): 36 -39 .
[9] 李学成. 满族八大家与八大姓新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6): 152 -155 .
[10] . 关于我国企业无效交易成本的探讨[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1): 129 -1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