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3 ›› Issue (2): 178-187.

• 东北振兴战略实施10年回眸与展望 • 上一篇    下一篇

构建不同于西方诠释学的新诠释学

王锺陵   

  • 出版日期:2013-04-20 发布日期:2018-08-03
  • 作者简介:王锺陵,1943年生,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 苏州 215006)。

  • Online:2013-04-20 Published:2018-08-03

摘要: 西方诠释学是一个以德国诠释学传统为主体的大理论系列。纵观这一大系统的发展,自伽达默尔的本体论转向以来,有一个总的趋势即越益主观化。因而,一个关于诠释学或曰阐释学的新思路的提出,就十分需要并极为重要。西方诠释学是以阅读活动或阅读行为为其研究对象的;作为中国20世纪新时期文学史革新的方法论的诠释理论,则是立足于文学史研究之上的,因而是一种不同于西方诠释学的新诠释学。要而言之,其内容除了历史真实的两重性存在原理、逼近原生状态的认知目标以及原生态式的把握方式这三项外,还有与解释的循环密切关联的整体性原则、从民族文化—心理动态的建构过程上来把握文学史的进程以及从世代传播与社会性整合上着眼的“读解”概念。新诠释学具有一系列西方诠释学所不具备的概念与命题,并能够解决西方诠释学中存在的许多难题与矛盾。

关键词: 西方诠释学, 新诠释学, 整体性原则, 民族文化—心理动态建构, 读解

中图分类号: 

  • I0
〔1〕斯坦利·E.费什:《文学在读者:感情文体学》,简·汤普金斯:《读者反应批评》,刘峰、汤永宽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第113页。〔2〕〔3〕〔4〕〔11〕〔12〕〔13〕〔14〕〔37〕〔38〕〔41〕〔42〕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卷,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第395、396、383、395、383、392、392-393、377、218、382、250页。〔5〕〔6〕〔7〕〔8〕〔9〕〔31〕〔32〕〔46〕〔48〕〔49〕王锺陵:《中国中古诗歌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前言”,第5、6、7、7-8、8、11、17-25、25、26、29页。〔10〕〔18〕〔19〕〔22〕〔23〕〔24〕〔47〕〔50〕〔53〕〔54〕〔55〕〔58〕〔62〕王锺陵:《文学史新方法论》,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3、77、78、83、80、81、33-34、424-425、426-427、205、207、208、220-221、271-272页。〔15〕〔56〕埃米里奥·贝蒂:《作为精神科学一般方法论的诠释学》,洪汉鼎主编:《理解与解释——诠释学经典文选》,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年,第154、141页。〔16〕赫施:《客观的解释》,赫施:《解释的有效性》,王才勇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年,第280页。〔17〕王锺陵:《中国前期文化—心理研究》,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年,“序言”,第6页。〔20〕〔21〕王锺陵:《文学史新方法论》,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3年,第76、76-77页。〔25〕〔26〕〔27〕〔28〕弗里德里希·阿斯特:《诠释学》,洪汉鼎主编:《理解与解释——诠释学经典文选》,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年,第12、10、10、11页。〔29〕〔33〕〔34〕〔45〕弗里德里希·施莱尔马赫:《诠释学讲演》,洪汉鼎主编:《理解与解释——诠释学经典文选》,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年,第63、61、72、51页。〔30〕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作为理论和实践双重任务的诠释学》,洪汉鼎主编:《理解与解释——诠释学经典文选》,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年,第515页。〔35〕保罗·利科:《解释的冲突——解释学文集》,莫伟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11页。〔36〕威尔海姆·狄尔泰:《对他人及其生命表现的理解》,洪汉鼎主编:《理解与解释——诠释学经典文选》,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年,第93页。〔39〕弗里德里希·施莱尔马赫:《诠释学箴言》(1805—1810),洪汉鼎主编:《理解与解释——诠释学经典文选》,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年,第23页。〔40〕汉斯·罗伯特·姚斯:《走向接受美学》,《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周宁、金元浦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8页。〔43〕赫施:《解释的有效性》,王才勇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年,第35页。〔44〕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夏镇平、宋建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第47页。〔51〕〔52〕〔60〕〔61〕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王才勇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77、178、173、175页。〔57〕〔59〕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在现象学和辩证法之间——一种自我批判的尝试(1985年)》,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下卷,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第660、660页。
[1] 毛宣国. 经学阐释背景下的孔颖达诗学理论及其地位[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165-176.
[2] 于雪棠. 儒道两种视角的“在宥”阐释——兼及文本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177-185.
[3] 程勇. 论理学文论话语的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186-192.
[4] 殷学国. 正名与正谊:"母题"观念的中西形态与方法衍化[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85-194.
[5] 张江. 文学理论的未来[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177-183.
[6] 陈军. 自由哲学与文类规则:萨特文类观初探[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184-189.
[7] 章辉. 论文艺与政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68-175.
[8] 高山奎. 政治哲学的“古今”之辩——施特劳斯与科耶夫的三个理论歧见[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27-32.
[9] 袁立国. 生产方式的正义:马克思正义论的存在论视野[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33-38.
[10] 赵儒煜,阎国来. 产业脆弱性对欧债危机的作用机理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100-108.
[11] 祁志祥. 明代曲学中的本色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6): 171-177.
[12] . 文学理论的未来与中国文化诗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4): 142-149.
[13] . “武器论”:1930年代中国左翼电影观念[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217-220.
[14] 高楠. 从命运神坛走下来的历史生存——就当下文学的工人生活写作而重读《共产党宣言》[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192-198.
[15] 刘巍. “工业题材”的命名规定、时代取向与话语魂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199-204.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贾玉娇. 反思与探讨:农村残疾人精准扶贫的目标与实践——基于新加坡的经验借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3): 64 -71 .
[2] . 北洋时期的“宣布共和南北统一纪念日”[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1): 137 -144 .
[3] . 自然权利的历史建构与批判[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2): 29 -33 .
[4] . 黄岩诉讼档案状词真实性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94 -98 .
[5] 李花子. 1885年、1887年中朝勘界的重新认识[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1): 111 -120 .
[6] 马新彦,姜昕. 网络侵权中转发者责任考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2): 53 -56 .
[7] 索有. 我国上市银行不良贷款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2): 114 -120 .
[8] 兰巍,杨昌. 魏晋南北朝宫城“双朝制”新探[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33 -137 .
[9] 高山奎. 政治哲学的“古今”之辩——施特劳斯与科耶夫的三个理论歧见[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27 -32 .
[10] 张衔,陈长宽. 劳动治理型企业的新古典范式理论演进与评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106 -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