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3 ›› Issue (2): 188-195.

• 东北振兴战略实施10年回眸与展望 • 上一篇    下一篇

《离骚》与早期弃逐诗之关联及承接转换

尚永亮   

  • 出版日期:2013-04-20 发布日期:2018-08-03
  • 作者简介:尚永亮,1956年生,文学博士,武汉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湖北 武汉 430072)。

  • Online:2013-04-20 Published:2018-08-03

摘要: 作为骚体逐臣诗的代表作,《离骚》不仅受到此前弃妇诗的影响,而且与《诗经》中的逐臣诗也存在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上的诸多关联:围绕“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这一核心环节,在被逐原因、被逐过程、抒悲写怨等基本形态上,《离骚》与《四月》更为接近;在怨慕心态与讽刺特点上,与《小弁》以及相关的剌谗之作具有内在的关合;在心性志节的表现上,与《柏舟》存在明显的承接。如果收拢视线,仅从《柏舟》兼具夫妇、君臣之多元义项一点来看,则其与春秋时代流行的对弃妇诗的政治性解读一起,大大强化了男女君臣间的文化关联,为《离骚》的象喻范式导夫先路;而《离骚》建构的借男女离合以喻君臣际遇的象喻系统,则在承接先行作品的基础上,将弃逐文学的内容和艺术予以了空前的发展和提升。

关键词: 离骚, 早期弃逐诗, 关联, 承接转换

中图分类号: 

  • I206.2
〔1〕〔53〕《诗经直解》卷三,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79、79页。〔2〕〔13〕〔24〕〔26〕〔60〕《史记》卷八四《屈原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2482、2482、2485、2485、2481页。〔3〕朱善:《诗解颐》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78册,第245页下。〔4〕季本:《诗说解颐·正释》卷十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79册,第234页上。〔5〕姚际恒:《诗经通论》卷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224页。〔6〕〔22〕〔34〕方玉润:《诗经原始》卷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424、407、413页。〔7〕〔49〕朱熹:《诗集传》卷十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49、15页。〔8〕〔9〕〔11〕何楷:《诗经世本古义》卷十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1册,第426页上、426页下、426页上。〔10〕〔14〕《毛诗正义》卷十三,《十三经注疏》(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第462、462页。〔12〕王夫之:《诗经稗疏》卷二,《船山全书》第3册,长沙:岳麓书社,1992年,第131页。〔15〕《毛诗正义》卷十七,《十三经注疏》(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第496页。〔16〕刘始兴:《诗益》卷十七,清乾隆八年尚古斋刻本。〔17〕朱鹤龄:《诗经通义》卷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5册,第185页上。〔18〕〔25〕洪兴祖:《楚辞补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14页。〔19〕龙景瀚:《离骚笺》,游国恩主编:《离骚纂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503-504页。〔20〕林云铭:《楚辞灯》,游国恩主编:《离骚纂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94页。〔21〕黄焯:《毛诗郑笺平议》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226页。〔23〕朱冀:《离骚辩》,游国恩主编:《离骚纂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94页。〔27〕《史记》卷四十《楚世家》,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725页。〔28〕徐元诰:《国语集解》卷第十六《郑语》,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470-475页。〔29〕《史记》卷四《周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47-149页。〔30〕姚际恒:《诗经通论》卷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300页。〔31〕何楷:《诗经世本古义》卷十八上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1册,第564页下。〔32〕刘玉汝:《诗缵緖》卷十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77册,第686页下。〔33〕《诗集传》卷十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44页。〔35〕《毛诗正义》卷十四,《十三经注疏》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第484页。〔36〕《诗集传》卷十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45页。〔37〕《毛诗李黄集解》卷二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71册,第483页下。〔38〕王逸:《楚辞章句》,《楚辞补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页。〔39〕吴世尚:《楚辞疏》,《楚辞评论资料选》,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14页。〔40〕〔42〕严粲:《诗缉》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41〕〔43〕顾镇:《虞东学诗》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44〕〔47〕闻一多:《诗经通义甲》,《闻一多全集》(3),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46、353-354页。〔45〕徐文靖:《管城硕记》卷六,《〈诗经〉百家别解考(国风上)》,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98页。〔46〕朱鹤龄:《诗经通义》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48〕《古列女传》卷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50〕《孟子注疏》卷十四上,《十三经注疏》(下),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第2775页。〔51〕《毛诗正义》卷二,《十三经注疏》(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第296页。〔52〕顾颉刚:《诗经在春秋战国间的地位》,《古史辨》第三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64页。〔54〕郑晓:《古言类编》卷上,《〈诗经〉百家别解考(国风上)》,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97页。〔55〕朱睦木挈:《五经稽疑》卷三,《〈诗经〉百家别解考(国风上)》,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98页。〔56〕《邶风·谷风》,《毛诗注疏》卷三。〔57〕《春秋左传正义》卷十七,《十三经注疏》(下),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第1834页。〔58〕《春秋左传正义》卷二十六,《十三经注疏》(下),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第1904页。〔59〕《诗经六帖》,《〈诗经〉百家别解考(国风上)》,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01页。〔61〕刘勰:《辨骚》,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第47页。
[1] 于景祥. 王文濡的骈文史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72-178.
[2] 王锺陵. 《庄子·大宗师》“真人三解”释[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48-160.
[3] 胡胜. 《西游记》与全真教关系辨说——以“车迟斗圣”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61-166.
[4] 章建文. 清初文学批评语境下张英的文学观——以《御选古文渊鉴》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67-173.
[5] 杜桂萍,马丽敏. 经学思维与俞樾戏曲创作[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190-199.
[6] 王颖. 论《老学庵笔记》的小说学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08-212.
[7] 周淑婷. 金圣叹“奇绝”审美范式探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18-221.
[8] 李建国. 论陶渊明对太康繁缛文风的接受与疏离——兼论陶渊明的美学自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202-217.
[9] 祁志祥. 清代词论的“尊体”取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44-153.
[10] 赵毓龙,胡胜. 因循与重构:《昇平宝筏》对西游故事的改造——以“黄袍郎”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54-158.
[11] 郭世轩. 崇文·尚清·真美——钟嵘对陶渊明的评价及其影响[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59-162.
[12] 丁建定,任志强. 基于模糊层次综合评估法的养老保险基金投资风险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39-44.
[13] 殷学国. 鲧的变形:中国古代天灾救济叙事观念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171-176.
[14] 胡建次. 清以降词集序跋对婉约与豪放之宗的消解[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177-181.
[15] 魏洪洲. 陈、白二氏《九宫谱》《十三调谱》考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2): 189-197.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赵立彬.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对革命参与者的抚恤与安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142 -148 .
[2] 毛宣国. 西方文论的阐释经验与中国文论的阐释立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4): 181 -190 .
[3] 季水河, 季念. 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创新的中国问题意识[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3): 17 -31 .
[4] 曾业英. 沈翔云回国参加过自立军起义考辨[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134 -141 .
[5] 程恩富, 谢长安. 当代垄断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化的本质、特征、影响及中国对策——纪念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100周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54 -63 .
[6] 顾海兵, 孙挺. 基于经济安全的中美金融监管着力点比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6): 130 -135 .
[7] 刘刚. “招生魂与招死魂”学案的文化考辨——宋玉《招魂》的礼俗文化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6): 178 -182 .
[8] . 论社会主义诚信体系建设[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1): 75 -79 .
[9] . 关于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的财政政策思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2): 126 -130 .
[10] . 汉英文化语言场域构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46 -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