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04 ›› Issue (3): 17-22.

• “以人为本”与现实社会 • 上一篇    下一篇

对“以人为本”原则的再认识

崔永和   

  1. 郑州大学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河南郑州451191
  • 出版日期:2004-06-20 发布日期:2004-06-20
  • 作者简介:崔永和( 1942- ) ,男,河南清丰人,教授,主要从事生态哲学研究。

  • Online:2004-06-20 Published:2004-06-20

摘要: 哲学主体性原则历经千年演革,呈现为跌宕不息的动态过程,透射出含义各异的若干理论时段。作为社会治理与发展的公众用语的“以人为本” ,已然成为一些学人阐释哲学主体性原则的专业话语。在价值多元化和“全球问题”丛生的当今时代,混淆“以人为本”的公众用语和哲学话语的界限,将可能掩盖或诱发有碍于个人全面发展和人类文明进程的理论失误和行为失范。

关键词: 哲学主体性, 以人为本, 价值多元, 环境价值

中图分类号: 

  • B016

〔1〕夏甄陶. 论以人为本〔J〕. 新华文摘, 2003, (9):35.
〔2〕〔6〕〔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73, 294, 119.
〔3〕〔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 90. 95.
〔4〕作家文摘, 2003- 11- 04.
〔8〕展望二十一世纪—— 汤恩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M〕. 北京: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85. 131.
[1] 王远. 从“民本”到“人本”——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社会保障思想传统与当代变迁[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54-59.
[2] 陈曙光. “小同大异”:马克思人学与费尔巴哈 人学的存在论分野[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2): 5-10.
[3] 贺祥林. 马克思探讨“以人为本”的方法与启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6): 8-12.
[4] 韩庆祥, 张洪春. 究竟怎样理解以人为本?[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5): 4-13.
[5] 贾科. 科学发展观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3): 215-217.
[6] 鲁献慧. “人的危机”的困境与超越[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6): 8-11.
[7] 李丽峰. 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公益诉讼制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6): 39-42.
[8] 门泉东. 论科学发展观与老工业基地的振兴[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6): 73-77.
[9] 崔向阳. 科学发展观的经济学思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4): 70-75.
[10] 曹海林. 村庄兼并与乡村社区重建的理性选择[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2): 35-39.
[11] 李鸿飞. 可持续发展与人类文明[J]. 社会科学辑刊, 2000, 0(1): 38-44.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