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20 ›› Issue (2): 33-39.

• 疫情下的社会与人文 • 上一篇    下一篇

明清灾害文学书写与御灾信仰的精神史意义

王立   

  • 出版日期:2020-03-15 发布日期:2020-10-20
  • 作者简介:王立,文学博士,大连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辽宁 大连 116622)。
  •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7FZW012)

  • Online:2020-03-15 Published:2020-10-20

摘要: 对明清灾害文学书写中应灾御灾信仰的精神史意义的发掘,可侧重三个维度。一是交叉视野的多种文本载录模式。其中的灾害习俗与御灾信仰不是简单的仪式问题,而牵涉宗教、民俗、道德伦理等一系列精神领域,其多学科之间的界限很难分清,御灾信仰、叙述与仪式等都属于现实物质存在构成基础上的精神表现。二是多种灾害的分类描写与多灾叠加的张力作用。灾害给古代社会造成破坏,多维合力激发起禳灾、应灾、避灾、赈灾等社会行为,许多日常社会隐伏的矛盾、问题,都在灾害降临时集中、尖锐地表现出来。匿灾、冒赈等一系列赈灾弊端,不仅是贪欲、权力对救灾资源的攘夺、挥霍,深层上还可洞察到“天降灾惩罚罪恶”“宿命”等民间信仰传统下的逃避;有地方保护主义式的以邻为壑,被灾者也有好逸恶劳、趁火打劫等行为。三是灾害载录者以其熟谙的艺术形式表现应灾、御灾中的人文精神,直接或间接地展示出本民族的应灾文化传统以及他者文化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明清灾害, 御灾策略, 民间信仰, 应灾心态, 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 

  • K890

〔1〕徐好民:《灾害研究与民族文化》,杜一主编:《灾害与灾害经济》,北京: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88年,第100页.
〔2〕赫治清主编:《中国古代灾害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337页.
〔3〕夏明方:《中国灾害史研究的非人文化倾向》,《史学月刊》(开封)2004年第3期.
〔4〕李亦园:《人类的视野》,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273-274页.
〔5〕钟敬文、杨利慧:《中国古代神话研究史上的合理主义》,台北汉学研究中心编:《中国神话传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台北:汉学研究中心,1996年,第33-59页.
〔6〕俞小红:《晚清官场百态·总序》,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页.
〔7〕吴友如主编:《倔强性成:点石斋画报(竹集)》,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年,第17页.
〔8〕安德明:《天人之间的非常对话——甘肃天水地区的农事禳灾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81-98页.
〔9〕万建中:《中国民间散文叙事文学的主题学研究》第八章,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94-341页.
〔10〕李朝军:《宋代灾害文学研究·杨庆存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
〔11〕〔美〕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侯文惠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23-124页.
〔12〕刘卫英:《清代瘟疫、夜游神民俗叙事的伦理意蕴》,《明清小说研究》2013年第4期.
〔13〕刘卫英:《明清灾害叙事中匿灾事象的文学言说机制》,《东疆学刊》2013年第1期.
〔14〕陆以湉:《冷庐杂识》卷1,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27-28页.
〔15〕田澍:《瘟疫肆虐与明朝政府的应对措施》,《光明日报》2010年2月9日,第12版.
〔16〕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卷八,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312-314页.
〔17〕刘大鹏:《晋祠志》中册,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039-1040页.
〔18〕〔德〕安维雅(Andrea Janku):《临汾方志传记中的灾害体验(1600—1900)》,曹新宇等译,《清史研究》2010年第1期.
〔19〕万建中:《解读禁忌——中国神话、传说和故事中的禁忌主题》,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55页.
〔20〕李斗:《扬州画舫录》卷12,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90-291页.
〔21〕冯天瑜:《“千岁丸”上海行》,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02页.
[1] 马骋. 胡适眼中的西方——从胡适文中的西方人名谈起[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3): 157-160.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