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对对象的把握与人的认识机能相关。按照黑格尔关于人的认识功能的区分,把握形而上学对象主要有三种形式:直观形式、表象形式和概念形式。在三种形式中,根据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哲学原则,黑格尔认为概念形式是成就形而上学内容为真理形态的最佳形式。对黑格尔关于三种形式在艺术、宗教和哲学中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说明它们在表达形上对象时的作用、特点以及优势与局限,可以揭示思辨形而上学的实现方式。
中图分类号:
〔1〕章士嵘等主编:《认识论辞典》,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54页。 〔2〕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第51页。 〔3〕〔4〕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201、201页。 〔5〕〔13〕黑格尔:《美学》第1卷,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31、133页。 〔6〕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24页。 〔7〕查尔斯·泰勒:《黑格尔》,张国清、朱进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年,第724页。 〔8〕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年,第225页。 〔9〕〔15〕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291、38页。 〔10〕赵林:《黑格尔的宗教哲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72-173页。 〔11〕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63页。 〔12〕卡尔·洛维特:《从黑格尔到尼采》,李秋零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第49页。 〔14〕里夏德·克朗纳:《论康德与黑格尔》,关子尹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85页。 |
[1] | 马新宇. 虚无之为主义——“虚无主义”概念使用模式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27-34. |
[2] | 毛林林. 从自我到社会——一种对主体间性思想的逆向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35-39. |
[3] | 保罗·赞瑞巴卡保罗·赞瑞巴卡(Paul,Zarembka). 摆脱黑格尔哲学影响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与普列汉诺夫、列宁之间的比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5-13. |
[4] | . “资本主体性”批判——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本质[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15-20. |
[5] | . 哲学解释学与意义的不确定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26-30. |
[6] | . 价值观念与价值观念评价体系关系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37-40. |
[7] | 段忠桥. 正义、自由与私有财产——G.A.科恩对诺齐克“张伯伦论证”的再次批判[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18-23. |
[8] | 孙丽姝. 艺术的生活化与生活的审美化[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3): 209-211. |
[9] | 董晋骞. 费尔巴哈哲学:现代哲学的重要开端[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6): 15-20. |
[10] | 张政文. 康德哲学与近代西方文化自觉[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4): 4-9. |
[11] | 李海峰. 论海德格尔的思维方式及其真理的生成观[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1): 16-22. |
[12] | [美]埃里克·S.尼尔森,(王佳鑫,李大强 译). 从高清海哲学理论创新谈起什么缺失了?[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1): 11-16. |
[13] | 李义天,张容南. 后形而上学时代的良善生活何以可能?[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1): 17-22. |
[14] | 梁玉水. 马克思的诗歌:重构马克思思想的一种思路[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1): 32-35. |
[15] | 丁宁. 论形而上学的传统理论内涵及其现时代重构的合理化途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1): 30-3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