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形而上学是人的天命,“本体”作为其所求之“对象”是“无”,一种追本溯源的意向性追求。形而上学对本体的理论态度构成了时代水平的人与世界、思维与存在的最深层次的统一性原理。本体论以理论的方式所从事的时代精神之实践,就是“思想的前提批判”的哲学活动。哲学的外部存在隐喻了一种内部的哲学活动,作为“思存同一性”的思想前提不是从外部的哲学中借来的,而是思想自身的“反思—回忆”构成的。“反思—回忆”作为本体的实践方式,即“创造”即“本有”,实现了“存在—价值”的超升,成就了一种概念之上、理论之后的“内蕴形而上学”。
中图分类号: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20页。 〔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4页。 〔3〕孙正聿:《哲学通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60-265页。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96页。 〔6〕孙正聿:《现代性与当代中国的哲学观念变革》,待发论文。 〔7〕〔10〕〔德〕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熊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0、10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1页。 〔9〕孙正聿:《哲学通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32-136页。 〔11〕〔12〕孙正聿:《哲学:思想的前提批判》,《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4年第2期。 〔13〕〔14〕《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第261、124-125页。 〔15〕〔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29、223-224页。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977页。 〔18〕〔19〕海森堡:《遭遇和谈话》,马小兵选编:《和谐的秩序》,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44、145页。 |
[1] | 高文新, 曲波. “实事”正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6): 19-23. |
[2] | . 哲学研究转型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4): 10-16. |
[3] | . 实践价值的非终极性及其文化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16-21. |
[4] | 张剑抒. 从真、善、美的三性融合看马克思的自由[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5): 39-41. |
[5] | 陈丽杰. 古希腊本体论“世界观哲学”特性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5): 52-54. |
[6] | 张兴国. 东亚价值观何以可能[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6): 21-26. |
[7] | 王晓红. 本体论:人之存在的理论诉求[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2): 15-18. |
[8] | 王国富. 康德哲学的本体论意蕴[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1): 22-25. |
[9] | 胡敏中. 在知:认识论研究的一个新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5): 23-25. |
[10] | 周凡. 价值的当代生存论诠释[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4): 31-35. |
[11] | 朱书刚. 可持续发展伦理价值观焦点述评*[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4): 36-40. |
[12] | 郭国勋. 发展应用哲学与矫正哲学观[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2): 4-9. |
[13] | 晏辉. 当代价值冲突的哲学批判[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2): 10-15. |
[14] | 陈新汉. 论民众评价活动的权威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6): 17-23. |
[15] | 刘国章. 论"先验"因素在人的认识活动过程中的作用[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5): 16-2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