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5 ›› Issue (6): 12-20.

• 形而上学的当代建构 • 上一篇    下一篇

“内蕴形而上学”的文化本体观

杨晓   

  • 出版日期:2015-12-15 发布日期:2015-12-15
  • 作者简介:杨晓,哲学博士,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暨哲学社会学院讲师、吉林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吉林长春130012)。
  •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1AZD054);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012BS004)

  • Online:2015-12-15 Published:2015-12-15

摘要: 形而上学是人的天命,“本体”作为其所求之“对象”是“无”,一种追本溯源的意向性追求。形而上学对本体的理论态度构成了时代水平的人与世界、思维与存在的最深层次的统一性原理。本体论以理论的方式所从事的时代精神之实践,就是“思想的前提批判”的哲学活动。哲学的外部存在隐喻了一种内部的哲学活动,作为“思存同一性”的思想前提不是从外部的哲学中借来的,而是思想自身的“反思—回忆”构成的。“反思—回忆”作为本体的实践方式,即“创造”即“本有”,实现了“存在—价值”的超升,成就了一种概念之上、理论之后的“内蕴形而上学”。

关键词: 文化本体, “反思—回忆”, 思存同—性, 本体的实践, 内蕴形而上学

中图分类号: 

  • B01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20页。
〔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4页。
〔3〕孙正聿:《哲学通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60-265页。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96页。
〔6〕孙正聿:《现代性与当代中国的哲学观念变革》,待发论文。
〔7〕〔10〕〔德〕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熊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0、10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1页。
〔9〕孙正聿:《哲学通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32-136页。
〔11〕〔12〕孙正聿:《哲学:思想的前提批判》,《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4年第2期。
〔13〕〔14〕《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第261、124-125页。
〔15〕〔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29、223-224页。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977页。
〔18〕〔19〕海森堡:《遭遇和谈话》,马小兵选编:《和谐的秩序》,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44、145页。
[1] 高文新, 曲波. “实事”正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6): 19-23.
[2] . 哲学研究转型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4): 10-16.
[3] . 实践价值的非终极性及其文化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16-21.
[4] 张剑抒. 从真、善、美的三性融合看马克思的自由[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5): 39-41.
[5] 陈丽杰. 古希腊本体论“世界观哲学”特性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5): 52-54.
[6] 张兴国. 东亚价值观何以可能[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6): 21-26.
[7] 王晓红. 本体论:人之存在的理论诉求[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2): 15-18.
[8] 王国富. 康德哲学的本体论意蕴[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1): 22-25.
[9] 胡敏中. 在知:认识论研究的一个新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5): 23-25.
[10] 周凡. 价值的当代生存论诠释[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4): 31-35.
[11] 朱书刚. 可持续发展伦理价值观焦点述评*[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4): 36-40.
[12] 郭国勋. 发展应用哲学与矫正哲学观[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2): 4-9.
[13] 晏辉. 当代价值冲突的哲学批判[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2): 10-15.
[14] 陈新汉. 论民众评价活动的权威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6): 17-23.
[15] 刘国章. 论"先验"因素在人的认识活动过程中的作用[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5): 16-28.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林毅夫, 付才辉.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吉林振兴发展研究——《吉林报告》分析思路、工具方法与政策方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 -16 .
[2] 张可云. 论老工业基地的内部“缺新”与外部“有新”——成因、适用理论与振兴新思路[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21 -29 .
[3] 卫兴华. 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问题的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5 -14 .
[4] 蒋永穆. 基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乡村振兴战略:内涵及路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15 -21 .
[5] 陈忠. 城市社会的伦理自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22 -30 .
[6] 王雨辰. 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化与差异政治学的重构——哈维《希望的空间》的解放政治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31 -41 .
[7] 庄友刚. 马克思主义城市观视域下的当代城市发展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42 -48 .
[8] 张云飞. 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批判视界[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49 -56 .
[9] 邢雁欣. 从节俭与适度原则解析萨伊消费伦理思想[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57 -61 .
[10] 童敏. 个案工作发展的基本逻辑与中国本土化框架选择[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62 -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