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不仅对骈文构成的第一要素对偶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和阐释,而且还从史的角度切入,结合具体作家和作品,对先秦时期骈体的滥觞状况、两汉时期骈体的萌芽状态、魏晋时期骈体形成阶段的情形等等都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和深入的分析,从本质上说,已经揭示出了骈体文形成的历史发展过程,而且轨迹甚为明晰,具有骈文史论的性质。
中图分类号:
〔1〕〔60〕〔70〕〔74〕〔75〕〔76〕〔77〕〔78〕〔79〕〔80〕黄霖:《〈文心雕龙〉汇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18、118-119、119、51、155、24-26、26、53-54、53、54页。 〔2〕〔3〕〔4〕〔5〕〔6〕〔7〕孔安国传、孔颖达正义、黄怀信整理:《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65、464、305、420、318-319、293-295页。 〔8〕姜书阁:《骈文史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第22页。 〔9〕〔10〕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2-15、30-31页。 〔11〕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9页。 〔12〕〔13〕〔14〕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57-259、66、70页。 〔15〕陈骙:《文则》,王水照编《历代文话》,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36页。 〔16〕顾炎武:《日知录集释》,黄汝成集释,栾保群、吕宗力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176-1177页。 〔17〕〔18〕〔19〕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3、9、379页。 〔20〕曹植:《曹植集校注》,赵幼文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283页。 〔21〕〔63〕〔64〕〔65〕〔66〕〔67〕〔68〕〔72〕萧统编、李善注:《文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756、351-353、374-376、325、2009-2010、61-62、692-693、175-177页。 〔22〕〔71〕曹植撰、赵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284、103页。 〔23〕陆机、张少康集释:《文赋集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第99、132页。 〔24〕庾信:《庾子山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83页。 〔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236、257、627、63、627、225、407、422、10、118、164、36、155、41-42、804、195、251、644-645、300、111页。 〔45〕朱自清:《经典常谈》,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2页。 〔46〕刘真伦、岳珍:《韩愈文集汇校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147页。 〔47〕刘知几:《史通·载言》,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8页。 〔48〕刘熙载:《艺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2页。 〔49〕〔50〕〔51〕〔52〕〔53〕〔54〕〔55〕〔56〕〔57〕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845、845、32、1000、366、89、 76 、 290、788-789页。 〔58〕章学诚:《文史通义》,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559页。 〔59〕〔73〕王先谦:《骈文类纂》,任继愈编《中华传世文选》,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94、104页。 〔61〕刘师培著、陈引弛编校:《刘师培中古文学论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234页。 〔62〕葛洪:《西京杂记》,成林、程章灿译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5页。 〔69〕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900页。 |
No related articles fou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