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5 ›› Issue (6): 213-217.

• 经济理论前沿及热点 • 上一篇    下一篇

都市文化语境下的学衡派生存悖论

张娟   

  • 出版日期:2015-12-15 发布日期:2015-12-15
  • 作者简介:张娟,文学博士,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江苏南京211189)。
  •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1&ZD114 );东南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3213005415)

  • Online:2015-12-15 Published:2015-12-15

摘要: 学衡派产生于上个世纪20年代中国城市社会的转型期,学衡派的发展不仅受到了当时启蒙语境的限制,同时客观上也刚好遭遇都市文化语境的发展期,导致了不可逆转的生存悖论。物质层面上表现在杂志运营中经济理性的缺失,人事纷争中道德义务的局限,论争中学衡派在公共传媒领域的失语;在精神层面中,“学衡派”与“新青年”的意识形态之争背后的实质是现代市民价值观念的转型。城市语境下学衡派的时代错位,使其在二三十年代的中国遭遇集体冷遇。当下中国城市化进程已经推向深入,城市快速发展的弊端也逐步显现,重提学衡派,发掘其当代价值又变得极有必要。

关键词: 学衡派, 城市文化语境, 现代市民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 

  • I206.6

〔1〕叶中强:《从想象到现场——都市文化的社会生态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年,第4页。
〔2〕〔9〕吴宓:《吴宓日记(1928—1929)》第4册,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第17、21页。
〔3〕〔8〕吴学昭:《清华文丛之一 吴宓与陈寅恪——弟子羡林敬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79、67-68页。
〔4〕张康之:《“熟人”与“陌生人”的人际关系比较》,《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5〕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5页。
〔6〕〔德〕西美尔:《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刘小枫选编,顾仁明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6页。
〔7〕〔11〕吴宓:《吴宓自编年谱》,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第235、234-236页。
〔10〕鲁迅:《热风·估〈学衡〉》,《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397页。
〔12〕梁实秋:《影响我的几本书》,《梁实秋文集》第5卷,厦门:鹭江出版社,2002年,第200页。
〔13〕胡健雄:《浙大逸事》,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年,第46页。
〔14〕孙尚扬、郭兰芳:《国故新知论:学衡派文化论著辑要》,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第39页。
[1] 黄万华. 国家认同和世界意识:东北抗日戏剧的新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62-169.
[2] 段从学. 大地,或者说愚昧的意义--论《生死场》的"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70-177.
[3] 黎保荣. 何 为 科 学--中国现代文学"科学"内涵及其演变新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95-202.
[4] 冯静. 殖民权力场域与东北现代文学话语建构——以《盛京时报》文艺副刊为考察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74-179.
[5] 汪沛. 新文化的重释与新倡——“中国新文化百年纪念学术研讨会”综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25-228.
[6] 刘东方. “1918年起点说”申议——以《新青年》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81-187.
[7] 宛小平,朱亚坤. 功利和超功利——基于朱光潜和鲁迅的一场争辩[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88-193.
[8] 刘朝霞. 物化·奴化·异化——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童养媳形象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89-192.
[9] 时世平. 以日为鉴:近代中国文学语言转型的他者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2): 183-188.
[10] . 纪实与回忆:论郭沫若、谢冰莹对从军北伐的不同书写[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170-174.
[11] . 在现代性中开启的中国女性文学批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175-180.
[12] . 徘徊在现代与传统之间——李健吾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理论的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181-186.
[13] . “民国”的文学史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1): 189-195.
[14] 李红梅. 早期都市流行歌曲中的乐天精神[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229-233.
[15] 黄万华. 战时中国文学呈现的中外文学交流[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6): 190-195.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林毅夫, 付才辉.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吉林振兴发展研究——《吉林报告》分析思路、工具方法与政策方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 -16 .
[2] 张可云. 论老工业基地的内部“缺新”与外部“有新”——成因、适用理论与振兴新思路[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21 -29 .
[3] 卫兴华. 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问题的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5 -14 .
[4] 蒋永穆. 基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乡村振兴战略:内涵及路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15 -21 .
[5] 陈忠. 城市社会的伦理自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22 -30 .
[6] 王雨辰. 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化与差异政治学的重构——哈维《希望的空间》的解放政治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31 -41 .
[7] 庄友刚. 马克思主义城市观视域下的当代城市发展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42 -48 .
[8] 张云飞. 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批判视界[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49 -56 .
[9] 邢雁欣. 从节俭与适度原则解析萨伊消费伦理思想[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57 -61 .
[10] 童敏. 个案工作发展的基本逻辑与中国本土化框架选择[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62 -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