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奇”审美范式脱胎于雅正中和而又与其相对立,主要适用于传统诗文领域,构成对雅正中和审美范式的补充,由屈原首倡,刘勰在文学理论中阐发。金圣叹把“奇”审美范式应用于小说领域,追求“奇”而至于“奇绝”的极致美,在效果上追求惊讶、惊异。清亡后,社会政治、经济、技术条件改变,特别是进入信息化时代,“奇绝”成为占据社会主流地位的审美范式。与此同时,雅正中和审美范式也没有自我取消,而与“奇”共存,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结构,二者既共时性对立而又互相补充、渗透。
中图分类号:
〔1〕〔2〕钱钟书:《管锥篇》第一卷,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第648页。 〔3〕赵毅衡:《符号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82、279、283页。 〔4〕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年,第5-66页。 〔5〕袁宏道:《东西汉通俗演义·序》,朱一玄编、朱天吉校:《明清小说资料选编》上册,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2页。 〔6〕袁宏道:《听先生说水浒传》,朱一玄编、朱天吉校:《明清小说资料选编》上册,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91页。 〔7〕罗贯中著、毛宗岗批评:《三国演义·读三国志法》,长沙:岳麓书社,2006年,第10页。 〔8〕苏轼:《苏东坡全集·与黄鲁直》(续集卷四),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56年。 |
[1] | 于景祥. 王文濡的骈文史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72-178. |
[2] | 王锺陵. 《庄子·大宗师》“真人三解”释[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48-160. |
[3] | 胡胜. 《西游记》与全真教关系辨说——以“车迟斗圣”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61-166. |
[4] | 章建文. 清初文学批评语境下张英的文学观——以《御选古文渊鉴》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67-173. |
[5] | 杜桂萍,马丽敏. 经学思维与俞樾戏曲创作[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190-199. |
[6] | 王颖. 论《老学庵笔记》的小说学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08-212. |
[7] | 李建国. 论陶渊明对太康繁缛文风的接受与疏离——兼论陶渊明的美学自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202-217. |
[8] | 祁志祥. 清代词论的“尊体”取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44-153. |
[9] | 赵毓龙,胡胜. 因循与重构:《昇平宝筏》对西游故事的改造——以“黄袍郎”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54-158. |
[10] | 郭世轩. 崇文·尚清·真美——钟嵘对陶渊明的评价及其影响[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59-162. |
[11] | 丁建定,任志强. 基于模糊层次综合评估法的养老保险基金投资风险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39-44. |
[12] | 殷学国. 鲧的变形:中国古代天灾救济叙事观念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171-176. |
[13] | 胡建次. 清以降词集序跋对婉约与豪放之宗的消解[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177-181. |
[14] | 魏洪洲. 陈、白二氏《九宫谱》《十三调谱》考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2): 189-197. |
[15] | 王洪军. “西狩获麟”的三重叙事及其思想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2): 198-204. |
|